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让创新成为海淀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点击数:13486 字号:

86300064bd3b5bff75e8b1d144841c73_3311531503.jpg


      三月初的北京,春风和煦,阳光灿烂。

     全国“两会”前夕,海淀区区长于军接受了《中国市长》杂志的专访,讲述了海淀的发展历史以及新海淀的未来愿景。

      自主创新是海淀的灵魂

   《中国市长》:在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宏观经济数据中,海淀区以5036.8亿元的GDP总量位列北京市各区首位。这一可喜成绩的取得,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于军: 海淀这片土地是几代海淀人以祖国至上为信仰,用智慧和汗水浇筑的创新高地,持续不断的创新实践积累,形成了海淀特有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氛围和创新浓度,更铸就了海淀发展的基础,使得在去年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5.57%、14.55%等情况下,海淀依然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跃升,实现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海淀能够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者,首要就是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促进转型,打造海淀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淀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史。

       海淀是中关村的发源地,从1980年的“电子一条街”,到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再到2009年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承担的始终都是引领创新发展的使命,而作为中关村发源地的海淀,更是肩负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担。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做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的使命,海淀作为首都功能的核心承载区,我们更加自觉地在国家和首都发展的大格局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中,在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契合点和落脚点上,来思考、谋划和推动海淀的创新发展。2017年2月23日-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进一步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更高要求,使我们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海淀在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中所承担的职责使命,着力“瘦身健体”,强化创新发展,举全区之力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切实把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海淀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国家和首都创新发展做出海淀应有的贡献。


     从创新要素到创新体系

   《中国市长》:在融入海淀血脉的自主创新文化与氛围中,关键元素是什么?

     于军: 海淀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管理、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聚变,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的协同共享。海淀创新文化中有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科技工作者、中国顶级学术团队的科学家精神;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通过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形成海淀创新发展文化的三大基石,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科学家通过家国情怀走向社会、走向创新创业,跨界成为企业家;企业家通过家国情怀,反哺创新事业;科学家、企业家、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形成了海淀创新文化的鲜明特色。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陈春先掀起科技人员创业潮开始,到今天中关村创业大街、智造大街的诞生发展,海淀中关村已经走过了37年的历史。沧海桑田,37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关村人继续传承老一代科技创业者的优秀基因,不断地创造着中关村故事。中关村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中关村企业家、创业者的奋斗史。正是得益于陈春先、王选、柳传志,到李彦宏、张朝阳,再到雷军,以及今天以80后、90后为核心的新生创业力量等一代又一代创业者敢为天下先、不轻易言败的企业家精神,才造就了今天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局面,铸就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海淀创新基因。我相信随着对海淀创新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一代的中关村人、海淀人一定会走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政府要做服务创新的先行者

    《中国市长》:在这样一个创新体系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于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构筑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倡导包容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孕育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培育海淀创新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海淀立足于这个根本,按照使市场发挥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的总体要求,在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着力扮演好了四个角色。

      一是前沿技术创新的引导者。海淀对标美国2015年新版国家创新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等发达国家创新战略布局,聚焦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脑科学计划、信息安全、纳米新材料、基因制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专项支持资金,支持一批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聚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

       二是良好创新生态的营造者。海淀基于吸引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高端创新创业服务要素,孕育产生关键颠覆性创新的功能定位,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海淀特点,着力营造具有内生动力和海淀特色的创新生态体系。目前,海淀已建成协同创新平台、创业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系列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为代表的众创空间8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2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5家; 全区市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总数达33个,占全市的35%,为海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健康创新环境的维护者。海淀始终坚持创新环境营造和创新环境保护同步并行,在优化创新服务体系的同时,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推进信用服务体系完善,强化法治市场环境建设,为创新发展构建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健康市场环境。

四是创新文化的孕育者。创新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淀通过强化中关村创新文化的宣传,展示中关村创新企业、创新成果、创业故事和独特的创新精神;举办全国“双创周”和中关村创新创业季,塑造创新创业知名品牌;实施企业家社会塑造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家社会建设等系列行动,营造了独具海淀特色的创新文化,实现了变文化软实力为科技创新的硬支撑。


     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

    《中国市长》:在新一届政府未来五年里,在创新上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于军: 这个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高水平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围绕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两大定位,按照细化、量化、项目化的原则,我们明确了40个中关村科学城重大建设项目;其中既有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如推动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实验室筹建,建设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等;也有培育前沿技术和自主创新集群的重大项目,如加快建设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中关村原创前沿技术研究院等;还要搭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实施一批环境优化提升项目。

      二是抓好中关村大街升级改造。持续挖潜大街存量空间,2017年将新拓展6万平方米空间用以建设国际展示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近期还将持续推进黑科技展示中心、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物业收购基金、投资并购基金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深入推进海淀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建设方案,实施好众创平台提升、创新网络链接、创新成果聚变、领军企业培育、科技金融助力等五大工程。目前,海淀区内已有22家估值超10亿美元“独角兽”高成长企业,占全市的54%。我们力争未来三年,每年新增10家的独角兽企业,10家收入超百亿元的双创领军企业、培育1-2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四是加快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金融要素。去年我们积极推动公安部出台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新政,并在海淀设立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其中,仅通过“绿卡直通车”这一项政策,截至2016年底就有155人获得“中国绿卡”。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北京市提出的“吸引10名以上诺贝尔奖级顶尖科学家在京领衔开展高水平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继续推动外籍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依托“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新引入5至10名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顶尖领军人才。在聚集高端科技金融要素方面,将重点推动中关村银行在我区顺利开业,加快建设和充分利用好中关村创新创业企业上市培育基地、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综合融资服务平台等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全国创新资本中心。

      五是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十三五”末,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6800亿元以上,占全市比重保持在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5%以上,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50亿元。

 

     用科技+文化再塑海淀优势

   《中国市长》:去年海淀的文创产值占到了北京市的近一半,有人评价说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构成了“海淀模式”,海淀是如何做到的?

     于军: 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有力杠杆。当前文化与科技的交融日益广泛和深入,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海淀区立足优势、抢抓机遇,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着力以科技发展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一是创新监管方式。深入研究科技发展趋势和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例如,当前基于互联网的直播、网红等泛娱乐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如何因势利导、促使其科学发展,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创新监管。

二是抢占产业制高点。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涉及面广、新业态多,应在战略布局上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推动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技术、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实现突破,抢占产业制高点。

三是构建高效服务体系。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具有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既有赖于科技企业、文化企业基于市场机制的跨界融合和产品创新,也有赖于政府部门搭建跨界交流、分享和协同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海淀区把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点,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统一服务平台,优化网络服务环境,既有力推动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当好创新性国家建设中的排头兵

    《中国市长》:海淀不仅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也是创新改革试验的先行者,您认为海淀有哪些创新改革方面的经验是做的比较好,值得借鉴的呢?

    于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习总书记把改革形象地比作点燃科技创新这个国家发展新引擎的点火器。海淀区科技创新要素最聚集,改革创新需求也最强烈。近年来,海淀区重点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挖掘区域创新资源等关键领域,推进区级层面的制度改革和政策优化,着力形成制度创新的合力,探索了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制度改革创新之路。

     一是勇当国家先行先试改革的排头兵。深入挖掘中关村“1+6”、新四条政策潜力,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税收优惠等各类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推进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境外投融资和返程投资管理、中关村进境动植物生物材料检验检疫、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以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为例,亚信科技、恒泰艾普等8家企业受惠,外汇登记金额合计达2.9亿美元;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企业境外融资19亿美元,节约财务费用近3亿人民币。

     二是争做引领全市全面创新改革的领头羊。积极推动“京校十条”、“京科九条”、“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政策落实,深入推进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中关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综合改革试点等重点任务,率先在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形成开放创新格局、建立高效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三是当好基层创新改革的探路者。强化区级层面政策集成和创新。整合全区支持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资金,制定并实施具有海淀特色的“1+4+1”双创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实现了政策支持方向聚焦化、支持方式市场化、支持领域特色化、支持对象普惠化和支持标准规范化。深化“放管服”改革试点。率先试行集中办公区工位注册、企业全程网上电子注册等创新举措,为创新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未来,海淀将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力争在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探索具有海淀特色的“三新”统计和区域创新监测体系等重点改革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更好地为全国其他区域创新发展提供示范引领,成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的试验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