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两会”市长声音

     点击数:14468 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殷勇:

赞同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北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发有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是风雨来袭时人民最信赖的核心,“两个确立”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赢得伟大历史主动的决定性因素。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落实好首都定位,担负起国家使命,“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要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切实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充分发挥“四个中心”势能和超大城市优势,努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高质量发展。更大力度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以“两区”建设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紧扣“七有”“五性”保障改善民生,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市长王剑锋: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精准深刻,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总书记重要讲话与为江苏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赋予“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一脉相承,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是做好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最重要指引,必将激励我们沿着总书记指引的康庄大道笃定前行。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江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科技自立自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农业现代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必将鼓舞我们踔厉奋发、感恩奋进。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江苏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必将指引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行稳致远。

徐州将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领悟、一体贯彻,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业绩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抓好学习领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迅速掀起热潮,汲取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丰富实践智慧、科学工作方法和强大精神力量,做到学深悟透、笃信笃行。深入抓好宣传宣讲,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宣传阐释解读,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汇聚起徐州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深入抓好对标落实,自觉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行动,进一步校准偏差、把牢方向,找准贯彻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推动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姚高员:

报告通篇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取得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来之极为不易的成绩,部署了今年政府工作目标任务,是一个拥戴核心、践行初心、鼓舞人心、提振信心、顺应民心的好报告。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杭州市市政府将坚持“三个更好统筹”,全面对照省委“六个一流杭州”要求,更加突出世界一流、全国领跑、全省龙头的争先导向,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攻坚的发展导向,根植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导向,全力打好经济翻身仗和亚运攻坚仗,高水平推进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城市范例。

杭州将坚决扛起易炼红书记三个“第一”的期待,以“第一城”的底气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以“第一好”的锐气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做到“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以“第一等”的大气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将高水平的“走出去”与高质量“引进来”有机结合,加快建设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杭州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相信杭州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的千钧重托,全面对标对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全情投入、全面协同,重点在深化全要素实战演练、细化全流程服务保障、美化全市域城市环境、守好安全亚运底线、浓厚全民亚运氛围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双目标,确保杭州亚运会取得“高标准的成功、高水准的成功、精彩绝伦的成功、无与伦比的成功”,向党和国家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全国人大代表、铜陵市市长孔涛: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作为因铜而建、缘铜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铜陵市去年因转型登上全国高考文综卷,取得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考第一、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全国第三的好成绩。

铜陵始终端牢“铜饭碗”,坚持“抓住铜、延伸铜”,做长做精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在铜冶炼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基础上,铜陵市积极构建相互融合、一体多元的完整铜产业链,产品覆盖铜板带、铜棒、铜箔等全部形态,被世界铜加工协会评价为中国铜材加工领域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配套体系最完善的铜材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铜陵市还大力推动价值链向高端跃升,先进结构材料(铜基新材料)入列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5G电子铜箔、特种电磁线等进入西门子、施耐德、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链,高精度无氧铜带等成功进军欧美市场,真正实现“黄铜变黄金”。龙头企业铜陵有色电解铜产量全国第二,世界500强排名攀升至第400位,特别是随着总投资103亿元的有色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电解铜产能将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铜之角,实现几代铜陵人“铜冠天下”的目标。

当前,铜陵市正培优育强新动能,推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依托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打造“133”先进制造业集群。现在的铜陵,正由一“铜”独大加速向“百花齐放”转变。下一步,铜陵将锚定“智造新铜都”城市定位,以锻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为牵引,着力做强铜冶炼、做优铜加工、拓展延伸产业链,支持铜陵有色、精达集团等骨干企业迈向全球领先水平,坚定不移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层级,全力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样板。

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市市长吴贤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听了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信心。

2022年,福州发展再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08.23亿元,同比增长4.4%,总量保持全省第一。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紧扣“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全面落实福州都市圈、强省会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努力在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中走在前头。

新春伊始,福州市即动员部署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推动“党建领航、经济领跑、民生领先”行动,以开展“项目攻坚增效年”专项行动为抓手,明确目标、细化举措,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迅速掀起争优、争先、争效的热潮。

我们将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增效年”行动,全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2035项,总投资2.2万亿元,年计划投资4553亿元,力争全年固投增长6%以上,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扎实做好民生保障,2022年,福州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790.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饮水安全等方面,办成了一批好事、实事。

2023年,福州将在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一方面,发挥海滨、山水、温泉、古厝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努力让有福之州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另一方面,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办好20项68件实事项目,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集成化医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市长李湘豫:

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位高远、成就显著,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开封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确保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一是深化郑开同城。抓住郑开同城化重大机遇,2023年编制完成郑开同城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建成郑开同城东部供水一期工程等工程,开工建设郑开大道智能化提升、祥符区贾鲁河综合治理等工程,推动规划、交通、科创、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六同城”实现新突破,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五年来,开封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47.1%;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2023年,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提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机构倍增等六大行动,高标准建设开封科学院、种业实验室、中医药实验室,力争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增长18%、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三是坚定制造立市。2022年,开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0.6%,投资160亿元的开封汽车城项目开工建设,通许县日产酸辣粉200万桶、市场占有率达60%,获评“中国酸辣粉之都”称号。2023年,实施龙头企业晋位升级、“一县一主导”产业链培育、开发区跨越发展等十大行动,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排名“保六争三”;2025年,力争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翻番。

四是坚持项目为王。2022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42亿元,较2021年增长58.9%、较2020年实现翻番;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4%、增速居全省第四。2023年,深入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围绕创新驱动、新基建、先进制造业等八大领域,实施2000个以上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00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投资200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投资1500亿元以上。

五是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开封粮食总产313.4万吨、实现“十九连丰”;高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三年获省政府激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全省后评估中居第二位。2023年,实施粮安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产业提升等七项行动,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粮食安全责任制等考核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六是兜牢民生底线。2023年,开封将持续实施省市民生工程,从“小切口”入手,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深入破解民生“八需八难”,解决60余项急难愁盼事项。

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市市长马泽江:

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催人奋进,完全赞同。过去五年的非凡成就、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雄辩证明:“两个确立”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宜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之地”,是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肩负“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特殊使命。五年来,宜昌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生态越变越“美”、产业越做越“绿”、动能越转越“强”、日子越过越“甜”,实现了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相得益彰。从昔日的“化工围江”到如今的“江豚逐浪”,再到产业的“绿色崛起”、发展的“华丽蝶变”,充分证明:离开发展谈保护,必然“缘木求鱼”;离开保护搞发展,注定“竭泽而渔”。宜昌一定以第一力度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生态保护上动真格、出实招、求实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发展”与“美丽”共生共赢。

迈上新征程,宜昌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扛起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历史使命,全力以赴做优主城、做美滨江、做绿产业,争当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城与山水和谐相融、产业绿色发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四个典范”,为湖北建设“先行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宜昌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市市长肖展欣:

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回顾五年来的奋斗历程,集中展现来之极为不易的重大成就,明确提出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客观全面、求真务实、催人奋进。中山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两会部署,结合实际推动工作落实,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奋力把政府工作报告描绘的“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抓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构建若干产业鲜明、集约高效、优势互补的跨镇街经济片区,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翠亨新区,全方位学习对接深圳等先进城市,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作出中山努力、中山贡献。

二是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当家。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不动摇。抓好“大产业、大企业”,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抓好“大平台”,全力打造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岐江新城三大平台,加快建设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抓好“大项目、大环境”,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把更多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投向制造业,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全力抓好绿美中山生态建设,提绿质、扩绿量、增绿效,持续优化林分、优美林相,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中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市长马宁宇:

聆听了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感振奋。报告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我们明确了今年的工作重点。我完全赞同和拥护。

我们将坚持规划为先、产业为要、民生为本,结合贵阳贵安实际,重点抓好4个方面工作。

第一,抢抓“双碳”重大机遇,深度布局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能够支持贵州创建国家级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推动各项产业基金向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大省倾斜。

第二,抢抓“东数西算”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议国家层面能够整合贵州等地的算力网调度国企,改组成为央企负责全国统一的算力网的安全建设运营。在东部和西部各明确一个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在全国构建“国家—区域—行业”的多层次数据交易体系。

第三,抢抓双循环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议国家支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省会和综保区能够复制自贸区政策。

第四,抢抓消费复苏的机遇,加快建设旅游枢纽城市。建议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加快贵广铁路渝贵铁路的提速项目建设,支持贵阳的环城快铁开行到周边市州的城际快铁,支持贵阳联合周边城市建立跨区域的线上旅游服务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长李明远:

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了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一个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好报告。特别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同志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举旗定向、掌舵领航。

去年12月底,国家批复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国家给予西安的重磅支持,也是赋予西安的重大使命,对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大后方、带动西北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将坚决落实国家批复精神,聚焦“四个面向”,加快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打造过硬的科技创新“国家队”。

鉴于西安完备的科研基础条件和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现实需要,恳请国家在西安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依托优势资源,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副市长李文海:

近年来,“打零工”等灵活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已达到2亿多人。零工虽小,却是一个家庭生计所系,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一环。必须找准切入点,打出政策组合拳,完善“线上零工平台”建设,让更多灵活就业者体面劳动、发挥所长、实现价值。

要进一步强化云端建设,创新就业渠道。要优化信息功能,线上平台后台数据与线下劳务市场登记信息及时同步,降低、简化用工或务工登记注册手续,并把在相关部门已登记的失业人员信息同步到“零工市场”线上平台,将其作为后台数据支持,加大双向匹配力度。

针对“打零工”大多就业者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现象,要加强管理监督,加大对企业用工行为的执法检查,做好线上签约功能开发,建立统一平台,督促用工双方登录平台备案、签约,做到用工、务工留痕。同时,要完善体制机制,在“零工市场”线上平台引入信用评级制度,加大宣传警示力度。

针对务工人员更替频繁,部分用工企业没有为零工群体缴纳正式社保的情况,要从保险公司层面,建议优化投保机制,探索短期商业保险、人身意外险,经投保人同意即可更换人员机制;从平台建设层面,建议积极对接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共同研究平台注册、企业“打捆”集体投保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副市长解冬:

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制度创新与政策配套,加快提升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

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运转。总的来看,第一支柱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第二支柱发展较快,但规模和覆盖范围有限;第三支柱则刚刚起步。

目前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吸引力有待提高,养老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而且养老保险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点建议,包括:加快提升第二、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吸引力;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养老金融产品创新;着力增强养老保险配套体系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针对低收入群体或纳税临界点人群,个人养老金账户应当提供有针对性的免税政策,同时,打通第二、三支柱账户转换功能,将第二、三支柱税收优惠统一或合并计算,未加入第二支柱的劳动者可叠加企业年金4%税收抵扣额度。

对于金融产品创新,扩大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投资管理人和金融产品投资范围,适时允许配置公募型保险资管产品;支持投资母基金、股权债权计划、基础设施REITs等创新工具;完善个人养老金账户提取的流动性功能。

此外,在提升养老保险综合服务保障能力方面,建议完善养老保险统计标准,搭建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养老金融基础数据库共享平台;探索养老金融国际合作创新模式,为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奠定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淮安市副市长邱华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农业大市,2023年,淮安将围绕打造长三角北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淮安样板”目标定位,积极探索建设农业强市的淮安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淮安是产粮大市、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22年粮食总产98.59亿斤、单产962.1斤,均创历史新高,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提高到70%,种粮面积耕地比、人均粮食产量均位居江苏全省第一。近年来,淮安大力实施土地规模流转“百千万”工程,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集中力量深入推进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五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发挥“淮安大米”“盱眙龙虾”等品牌带动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全链条升级。持续开展农业重大项目建设攻坚,围绕五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大力招引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淮安特色的产业兴旺之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去一年,淮安坚持创新引领、改革赋能,突出集聚集成促发展,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新一轮农房改善、农村公路、生态河道等项目集聚实施,取得突出成效。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03个,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培育48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新建农村生态河道644公里,改造农村供水管网895公里,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厕所4.3万座,新改善6000多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2022年,淮安聚力强村富民提质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找准农民持续增收举措,走实集体经济壮大路子,强村富民的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淮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9%,增速全省第三、苏北第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强劲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盐城市副市长蒋巍:

近年来盐城一直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接下来,盐城将会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四个“绿色”发力,实现绿色发展。

盐城是长三角核心成员之一,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探索能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作出贡献。去年,“国际生态朋友圈”相聚盐城参加全球滨海论坛,搭建起引领生态治理的全球机制性平台,凝聚保护滨海湿地的全球共识。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也应该尝试融入更多“朋友圈”,不仅长三角各城市之间要加强合作,更要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心开始由增量的开发建设转向存量的改造更新,国家也把推进城市更新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

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推动城市更新的相关立法;其次,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相关的政策体系;最后,要进一步形成推动城市更新的工作合力,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共同推动城市更新有序发展。

厦门市去年9月出台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相关指导意见,坚持“留、改、拆”并举,综合运用保护传承、提升改造和拆旧建新等更新方式,持续完善优化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明确了“规划统筹,民生优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共建共享”“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等基本原则。

目前厦门的城市更新是“走在比较前面的”,各种城市更新的方式在厦门都有进行试点,比如大型老旧小区的整体拆除重建或提升改造,“城中村”的改造治理,以及老旧建筑保护传承、微更新等,都涌现出不少优秀案例,积累了好的经验。

城市更新有必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厦门在这方面已有较好的探索。要为社会资本进入城市更新提供好的政策环境,让其有盈利点,城市更新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