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张 彤:奋力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

     点击数:5874 字号: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徐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聚焦绿色低碳能源新领域、新赛道,抢抓机遇,率先布局,统筹推进,走出了具有徐州特色的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新路径。2022年7月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努力为解决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难题提供徐州经验。

坚持目标导向,统筹谋划绿色低碳能源发展前瞻布局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引领发展境界跃升,将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摆在全局突出位置,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加强全局性谋划、展开战略性布局。

注重顶层设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研究编制《美丽徐州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制定实施加快推进美丽徐州建设的意见;将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全市重点规划体系统筹谋划、一体推动;全面系统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体系;研究出台支持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意见,力争到2025年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应用场景、市场主体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强化工作导向。发挥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挥棒作用,调增市对县(市、区)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指标考核权重达到10.5%~11.5%(高出省对市1.1~2.1个百分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及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制定实施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多方共治,充分发挥政府监督引导、企业治理主体和社会参与监督的作用,形成高效有序、狠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和精准考核、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

营造浓厚氛围。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开展绿色校园、绿色机关等创建,大力推动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活动,推动全社会践行绿色理念,让生态环保、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沛县和贾汪区分别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16个镇(街道)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

突出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牵引,立足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向发力”,统筹做好产业发展“推陈出新”文章。近年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动五大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先后将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企业由115家压减至36家,化工行业由365家压减至71家,产业结构偏重偏煤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着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锚定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双碳产业4大产业主链、12条细分赛道,加速打造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群,先后获批“国家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等。

做优新能源产业链。聚焦晶硅光伏、新能源汽车、氢能等领域,充分发挥前端颗粒硅原料优势、后端采煤塌陷地应用空间优势,中端强化技术装备创新驱动,做粗做壮“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发电”全产业链条,全面打造生根的光伏产业链;坚持整车制造与核心零部件生产并举,着力发展卡车、环卫、物流等商用车型,招引动力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项目,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利用我市工业副产氢优势,大力发展氢气回收、提纯利用技术,加快补齐“制运储用”一体化的氢能特色产业链条,打造独具特色的氢能产业集群。

推动煤电能源绿色转型。聚焦煤炭、煤电、智能电网等领域,以“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为引领,推动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大力推进煤矿标准化、智能化改造,积极推动采煤塌陷区光伏、废弃煤矿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小型机组“等容量、等煤量”置换大型机组,全面推动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和安全生产提升改造;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示范开展光储直柔、新能源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智能电网应用,提升智慧能源服务水平。

推动绿色环保产业提质增效。聚焦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三大领域,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节能电器等改造升级,推进高效节能产业向高端攀升;围绕大气、水、土壤、固废等领域,着力破解突出环境问题,提升先进环保产业应用水平;聚焦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等领域,打造资源循环利用新场景,加快建设邳州、新沂等资源再生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加快构建双碳产业生态圈。聚焦碳监测、碳交易、碳金融等重点领域,深入拓展排污权、用能权等创新交易模式,加快构建完善的双碳产业体系。重点示范开展碳捕集及应用,推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与储能、氢能等技术集成发展;引导企业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有序参与碳市场交易;支持发展碳基金、碳债券、碳质押、碳保险等金融产品,有序推进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着力构建碳金融体系。

强化平台支撑,着力打造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特色基地

以建设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布局打造五大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绿色低碳能源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发挥示范作用。

打造绿色低碳能源产业综合示范区。支持徐州经开区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围绕新型能源和双碳全产业链开展布局,聚焦前沿技术,瞄准龙头企业,招引旗舰型项目,加快推进中能硅业颗粒硅、金阳硅业大尺寸异质结硅片、罗特艾德风电项目、开沃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以及氢燃料和绿色环保等重大项目,打造在国际、国内都有较高知名度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综合示范区。

打造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支持铜山区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依托电厂“水、电、热、气”等园区联供模式,加快建设北部能源综合利用循环低碳示范园区;推进绿色冶金产业低碳化改造,加快建设绿色冶金低碳产业园;依托徐州循环经济产业园,提升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建设循环低碳试点示范园区,打造国内知名的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

打造“氢能+工程机械”示范区。支持沛县以氢能应用为引领,依托优势灰氢资源,持续优化氢源配给方式,加快形成价格比较优势,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积极招引培育膜电极、储罐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加快形成“制氢—储运—应用”核心产业链条;推进氢能与工程机械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工业、交通等领域的氢能应用试点示范,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工程机械”示范区。

打造国家级低速电动车产业基地。支持丰县以产业升级为路径,依托电动车产业园加快推进产品结构和质量效益升级,引导低速电动车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深入开展氢能三轮车设计、制造和示范应用,加快建设中国(江苏)电动专用车特色产业基地、电动三轮车产业集群基地,着力打造国家级低速电动车产业基地。

打造双碳产业创新引领示范区。支持江苏淮海科技城以科教资源为支撑,依托中国矿业大学智力资源,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融合,打造集高校、咨询机构、企业三类专家共同发力的智力支撑体系,重点推进产业联盟运行、产业大脑搭建、双碳数据枢纽等建设,尽快形成集产业研究、标准制定、项目咨询、数据运营、碳资产管理、企业诊断等于一体的双碳产业创新引领示范区。

注重精准施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服务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在当前全球能源变革加剧和国家“双碳”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是市场潜力巨大、科技含量极高的朝阳产业,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我市积极制定实施精准滴灌扶持政策,持续优化支持体系,全力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壮大。

完善推进机制。按照“一个工作专班+一批创新平台支撑+一个产业联盟+一套组合支持措施”的“四个一”服务模式,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服务支撑体系。按照“一X一策”总体思路,即一项目一策、一企一策、一应用场景一策,围绕不同行业、企业及不同时期、不同场景,针对性出台支持政策,精准解决企业差异化需求,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场景要素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强化创新驱动。支持鼓励企业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新设备等集成应用,进一步优化工艺流程与布局设计,提高能源利用率,尽快建立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能源研发创新平台以及地方、企业相关创新平台为骨干、梯次衔接的能源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共享市场,搭建产业联盟,强化政企银智协同攻坚,持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落实要素保障。聚焦绿色低碳能源管理、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产业创新研发平台、多元场景应用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优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金融、市场、创新、法治等良好环境。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项目优先纳入省、市重大项目清单,强化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切实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来源:《群众》 作者系徐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