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罗云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点击数:6891 字号:

文 / 罗云峰 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对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合肥作为一座快速成长起来的特大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高质量规划转型、高品质建设实施、高效能运营管理,持续推进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1. 突出规划先行   引领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首先要理念提升,摒弃惯性思维、探索创新做法。我们注重转变理念,坚持规划、建设、治理一体化,强化“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把控,重点项目试行“总师负责制”,提高城市规建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融合多重元素,着力将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文化传承保护等深度融入城市建设发展,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大都市。注重体系建设,建立“市级更新专项规划—县区级更新专项规划—更新单元规划—更新地块实施方案”的四级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形成“体检加规划、规划转行动、行动推项目”的城市更新实施框架,构建“1+N”的城市更新政策法规体系(1:城市更新工作暂行办法,N:出台涉及土地、消防、不动产等一批城市更新配套政策),为城市更新提供实施路径和制度保障。比如,依托原骆岗机场及周边区域,在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12.7平方公里的骆岗公园,首先高品质、大手笔编制规划,投入2.05亿元,遴选14家国内外顶尖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郑时龄、吕西林、王建国等知名专家对公园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重点项目设计方案,先后进行50多轮的论证完善,形成“1+4+2”的公园规划方案体系,即1部总体规划(分为锦绣湖、园博园、科创CBD、生态体验区四大功能片区),4部专项规划(水系、交通、景观、园博园),2个重点项目设计方案(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锦苑),明确了目标方向时序,旨在全力打造“安徽之窗、省会之心、城市之肺”,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

2. 突出改革创新   促进城市更新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成立市委规划建设治理委员会,推行规建治一体化改革。成立高规格的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市城市更新工作暂行办法,全面指导城市更新工作。构建长效运营模式,按照“多级联动”,将土地整理、建设开发、后期运营联动,实现从“土地收入平衡”到“市场化经营平衡”的思路转变。推行平台运作方式,组建城市更新公司,发挥其资源整合、融资能力、资产运营等优势,做大平台资本,实现可持续更新。

3. 突出综合施策   加快城市更新

主要是实施“1+N”行动:“1”是体检先行,将城市更新年度计划制定与“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体检工作机制相结合,探索以城市体检推动城市更新长效机制。“N” 即实施四项城市更新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老城减法”行动,按照“建筑减量、品质增量”原则,坚持“留改拆”并举,全面摸清老城区闲置公房和工业厂房,优先补充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场所、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街头游园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品质化现代社区,构建15分钟工作生活圈,切实让城市更新“减法”变成老百姓获得感的“加法”。比如,合肥瑶海区作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最大的老工业区,曾经发展辉煌,但现在公共服务不足、城市面貌陈旧、产业形态落后,群众对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十分期待。我们以统筹—保护—治理—提质—赋能为总体思路,实施城市更新。即以工业遗存保护开发为核心,以污染修复治理、项目试点更新为手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服项目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全力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更新的示范区、老城区更新改造示范区,曾经的“工业锈带”正成为“生活秀带”“发展绣带”。老旧小区改造行动,深入探索“大片区”改造模式,将308个分散小区以社区为单位整合为21个大片区项目进行改造。近十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265个、3800余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36.79万余人。便民停车行动,通过扩容停车、共享停车、错峰停车、免费停车、智慧停车等措施。近三年,新增停车泊位超32万个,共享停车泊位超9万个。特色街区建设行动,以历史文化、绿色自然、潮流生活、美食旅游等为主题,打造近20个精品特色街区。淮河路步行街,全年客流量超8100万人次,获评全国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街区、中国著名商业街。罍街成为中国特色美食名街、中国特色商业街、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4. 突出智慧高效   赋能城市更新

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让城市变得更智慧是建设新型特大城市的重要内涵和牵引力量。我们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数字、后融合”“先软件、后硬件”思路,依托数字城市应用赋能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荣获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推动基础设施体系化,形成“云网融合”架构,夯实了“城市大脑”硬件基础支撑。目前,合肥市实现了5G网络城区全覆盖,建设了长三角综合算力前三的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巢湖明月),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实现交通出行便捷化,建设“交通超脑”,完善交通管控体系,重点路口排队时间降低20%,城市交通健康指数排名持续上升、拥堵排名逐年下降。探索城市治理智能化,建成3402个智慧平安小区,已建小区80.6%实现可防性案件零发案,智慧社区建设成果获批全国仅10个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

5. 突出绿色低碳   推进城市更新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工作。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加强新建建筑在设计、审图、施工、验收等各环节的节能标准执行监管,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提高至72%。全力推进绿色建筑,全国率先出台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明确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实施专项审查、专项查验,保证工程质量。将绿色建筑作为商住用地竞品质出让的加分项,鼓励竞品质住宅项目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提升绿色建筑星级。目前,合肥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100%,绿色建筑竣工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竣工达98.5%,新建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民用建筑60.9%。合肥先后获批国家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安徽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城市(低碳片区)。

6. 突出安全可控   护航城市更新

特大城市各类要素高度聚集,各类风险隐患防范压力更大,必须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探索出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建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构建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消防、水环境八大领域立体化监测网络,绘制“红、橙、黄、蓝”四色等级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精准处置风险隐患,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约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约70%,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实现“四大转变”,即从人防向技防、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理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城市“生命线”成为发展“安全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合肥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推进城市面貌更新、功能提升、民生改善、产业转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城市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