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奇·达楞太: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点击数:4253 字号:

文/ 奇·达楞太 通辽市人民政府市长

通辽是内蒙古东部的区域中心城市,毗邻辽宁、吉林两省,总面积接近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5万人,2022年经济总量1562亿元,在东北地区40个地级市中排在第8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党的二十大作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部署要求,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一、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需要树牢规划引领理念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需要持续不断地维护、改造、更新,城市更新是城市生命体永恒的状态和不变的主题。按照城市发展演进规律,城市建设必然要由粗放型增量增长向精致型存量发展的有机更新转型。从通辽来看,中心城区规划总面积380平方公里,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1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1万人。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城市更新行动启动晚、进展慢,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困难和问题。比如,空间布局不均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特别是城市周边用地扩张相对粗放,投入和产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一些老旧管网超期服役,城市内涝问题易发多发,近年来多次因强降雨导致城区“看海”;绿地建设速度与城市空间扩展不匹配,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8%,万人拥有绿道长度0.95公里,目前低于国家园林城市1.2公里的标准,需要加快补齐;城市风貌塑造不足,缺少具有通辽特点、科尔沁历史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筑和标志性符号。存在这些问题,有城市建设发展理念跟不上形势需要的原因;也有受地方财力不足、投融资机制不活所限建设资金保障不够有力的影响,近五年来全市每年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仅16亿元左右,远不能满足城市更新发展需求;还有城市更新实施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目前还是以土地收益平衡带动片区开发为主,开发进程受到土地价值影响;主要还是规划层面存在短板和不足,现有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系统性、严肃性,执行失之于“宽松软”,尤其是在城市更新上,尚未形成系统的实施方案、专项规划、相关制度标准,迫切需要建立城市有机更新规划体系,规范引领城市建设发展。

二、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需要聚焦短板科学规划

当前,我市按照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要求,启动了中心城区详细规划修编、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针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我们在规划编制中坚持“六个突出”:一是突出高点定位,优质设计。立足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各项规划,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景观、主要建筑物的设计,注重用绿色“软化”钢筋水泥带来的压迫感,体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二是突出城市特色,各美其美。坚持走原创性、差异化的路子,注重挖掘提炼唯一性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符号和城市色彩,运用于重要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公园绿地、步道甬道、重要节点,防止“千城一面”。三是突出以人为本,精细规划。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现实需要出发,在规划城市公共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上下好绣花功夫,在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规划一座有质感、有温度的城市。四是突出科技赋能,创新手段。坚持与时俱进,落实海绵城市、绿色建筑、有机更新理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提升规划水平。五是突出公众参与,博采众长。坚持开门搞规划,进现场、看实景,尊重专家意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规划质效。六是突出节俭规划,避免浪费。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坚决防止“高大上”不接地气、不切实际的规划,杜绝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力求作出切合实际、体现特色、指导未来的好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推动城市有机更新,需要立足实际探索实践

具体实践中,我们将突出规划刚性约束,锚定城市高质量目标,努力朝着更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方向发展,打造更加宜居、更加韧性、更加智慧、更加人文的城市。

一是建设宜居舒适城市。围绕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我们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改造内容,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已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687个。我们加快推进街路改造,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工程设计转向人文关怀,实施范围从道路红线内拓展到完整街道,连续两年统筹整合中心城区供热、燃气、供水、排水、电力等各类生命线工程,谋划实施重点工程项目100余项。我们加快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强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慢行系统建设,实施“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行动,建成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100处,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的“微幸福”。我们加快推进片区综合开发,目前正在实施老城区“健康小镇”等重点片区开发项目,对既有建筑进行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和微改造,逐步完善医疗、康养、文旅、教育产业布局,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好局面。

二是构建安全韧性城市。我们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理念要求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排水防涝、园林绿化等工作,重点实施了西拉木伦公园蓄水池、森林公园蓄水池及泵站工程,调蓄雨水10000立方米。我们努力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完善城市安全监管体系,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三是创建智慧活力城市。我们聚焦提高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目前已建成集智慧市政、智慧排水、应急指挥三大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板块;正在实施智慧城市二期工程,重点建设18个智慧应用系统,强化数据归集、打通信息壁垒,加快实现城市管理“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屏尽览”。我们实施中心城区市政园林管护市场化、环卫保洁一体化改革,接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争优年行动,努力打造人聚产兴、近悦远来的城市发展高地。

四是塑造人文特色城市。我们制定城市风貌规划设计导则,优化提升建筑设计标准,严把建筑设计审批关,全面加强城市设计。我们立足西辽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景观实际,积极打造西辽河、孝庄河两条景观带,建成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辽河公园,获得国家级“人居环境范例奖”,正在积极创建孝庄河文化产业带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厚植文化底蕴,彰显城市特色。

总之,我们将强化城市规划引领,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探索建立实施模式等多维度入手,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中国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