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张君毅: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安庆

     点击数:5536 字号:

文 / 张君毅 安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安徽省安庆市位于长江中下游,素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近年来,安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1.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安庆市深刻认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三个提升”上出实招、下功夫,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并重,强化“双碳”战略引领,以绿色低碳转型打造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开展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创建行动,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8家、省级绿色工厂33家,安庆经开区、桐城经开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发电行业碳排放配额清缴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完成。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一号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启动“双生谷”建设,加快打造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产业新高地。率先组建循环经济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提升生态环境“含金量”。安庆市依托好山好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特色生态产业,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不断探索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蓝莓、瓜蒌、茭白等生产基地,特色产业连点成片,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怀宁县蓝莓种植面积达7.8万亩,形成集良种繁育、规模种植、食品加工、休闲采摘于一体的产业链条,2022年蓝莓产业产值达50亿元。率先试点推进林长制改革,争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累计人工造林面积达36.1万亩,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和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数量全省第一,202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598亿元,较2017年增长64.5%。全力推进生态旅游,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336.0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17.26亿元,居全省前列。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探索建立绿色金融白名单,创建绿色低碳企业(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升级金融服务,首批纳入全市绿色金融白名单企业达126家,累计向112家企业授信12.76亿元。

提升黄金水道“吞吐量”。安庆市是长江流入长三角地区的第一站,境内长江岸线占“八百里皖江”1/3以上,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让安庆赢得了“千年古城百年港”的美誉。近年来,安庆市以江豚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契机,科学谋划沿江港口布局,对全江段121个泊位实行“一泊一策”分类整治,拆除退出泊位68个、整治提升53个,复绿岸线37公里。集中规划建设皖河农场、五里庙、长风港、皖河口4个作业区,规划年吞吐量增加2000万吨。加快建设长风港区铁路专用线,谋划推进皖河新港铁路专用线,铁水联运体系不断完善。

2.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颜值新提升

坚持高位推动、齐抓共管,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积极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庆)经济带,优美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山水宜城的靓丽底色。

守护一片蓝天。作为长江中下游石油化工基地,安庆市坚持将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编制实施《安庆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2019—2025年)》,在全面落实“五控”(控气、控煤、控车、控尘、控烧)措施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展空气污染物源解析和“一市一策”驻点研究,滚动实施涉VOCs企业“一企一策”深度治理;在全省率先联合组建机动车路检路查工作专班,接续开展扬尘污染治理、秸秆禁烧、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自2013年启动大气污染防治以来,全市空气质量整体明显改善,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50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34微克/立方米,2021年、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6项监测指标全面达标,“安庆蓝”成为宜城最美风景线。

守护一江清水。守牢生态底线,坚决贯彻执行《长江保护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2022年,全市18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4%,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安庆段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凝聚治理合力,邀请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驻点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跟踪研究,为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等重大课题提供智力支持。筑牢绿色支撑,长江岸线15公里范围内新增人工造林近万亩,主城区9公里沿江生态景观带和沿江160余公里绿色长廊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安庆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经全面消除,康熙河景观带、秦潭湖公园、石塘湖生态湿地相继建成,“一城活水、满城春色”的生态图景重现宜城。

守护一方净土。围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统筹推进土壤、固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聚焦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2022年分别下降1.54%、2.43%。聚焦地下水环境保护,不断加强重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实施城区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聚焦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全面开展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试点工作,加快建设用以处置危险废物和餐厨垃圾的静脉产业园,积极创建省级“无废城市”。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锚定生态强市新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征程上,安庆市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城。

示范创建让城市更宜居。安庆山水人文交相辉映,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黄梅戏艺术发展基地。自2017年起,安庆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经多年努力,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全覆盖;5个县(市)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岳西县、潜山市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超过95%。新征程上,安庆市将一如既往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推深做实“一带一轴一环三城”城市设计,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生态宜城成为安庆的“金字招牌”。

生态振兴让乡村更美丽。安庆下辖行政村1300余个,不仅是城市后花园,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近年来,安庆市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印发《安庆市乡村生态振兴实施方案》,全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极开展省级生态振兴试点乡镇、村建设,探索整乡镇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模式。新征程上,安庆市将一体推进生态振兴与产业、人才、文化、组织振兴,以“绿水青山”打好乡村振兴底色,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系统保护让未来更美好。安庆市拥有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47个,森林覆盖率接近40%,湿地面积为全省第一,潜山市、岳西县、太湖县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安庆市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围绕长江和大别山两大生态屏障,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不断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的路径与机制。大力实施六大“森林行动”, 90%以上“芭茅山”摇身变为“茶山竹海”。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绿盾”行动。倾力保护“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全国首部保护江豚的地方性法规《安庆市长江江豚保护条例》颁布施行,省级江豚自然保护区获批设立。长江安庆段江豚种群数量上升至200头左右,成为长江干流分布密度最高的江段之一;江豚逐浪身影频现,与迎江寺振风塔、小孤山同框合影成为市民朋友圈新的“流量密码”。新征程上,安庆市将持续大力度保护沿江湿地和鹞落坪、古井园自然保护区,加快建设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深度打造长江江豚“生态名片”,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