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李 云 :加快推进健康绵阳建设 全力打造成渝医疗副中心

     点击数:5664 字号:

文 / 李 云 绵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近年来,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成渝地区第三城,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牢记“国之大者”,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系统谋划、高位推动,制订《绵阳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着力促进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目前,全市建成三级医院21家,其中三甲医院14家、数量居西部同类城市前列,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81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构建起与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模式。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激发健康绵阳建设内生动力

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才能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推动医疗改革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绵阳坚持以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一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公立医院发展规划,建立以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城市医疗集群,打造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公立医院发展矩阵。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建成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大力发展以核医学为代表的精准医学,成功打造消化内科、精神科、心血管外科等在四川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集群。二是优化就医用药服务。进一步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和资源共享,扩增市内检查检验互认项目至157项,推动涪江流域11地相关医院分层分级对112项结果进行互认,区域内5000余万群众可享受更加便捷的就医体验。推进“信用就医”在市属公立医院全覆盖,实现签约人员在挂号、检查、检验、取药等支付环节自动扣费,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感显著改善。三是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组建72个医联体,430家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协议,全市100%的县级公立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规划布局3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53个建制乡镇均有达标卫生院,1582个行政村均有达标村卫生室(站),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3.28人。推广“个性化”“特色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开展“万名医护走基层·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统筹二、三级医院和186家基层医疗机构16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462支义诊队,实现建制村每月义诊全覆盖,让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利。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夯实健康绵阳建设基础支撑

夯实公共卫生服务,是维护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绵阳坚持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持续推动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断巩固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一是持续优化疾控体系。市县两级挂牌成立疾病预防控制局,推动川渝陕三省九地疾控中心缔结“疾控联盟”,打造区域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共同体”。创新建立具有绵阳特色的“5+9”新冠病毒感染监测预警工作体系,成功推广运用到其他重点传染病监测,快速遏制流感、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蔓延。完善“多病同防”机制,稳步推进慢病防治,有效遏制艾滋病的快速增长趋势,结核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市6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达到消除标准。二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起县、乡、村、社区全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将主城区核酸采样工作站升级改造为“健康便民服务驿站”,建立起“10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满意度持续提升。三是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推进,为36万余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全市22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扩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建成托育服务机构500余家,托位达1.6万余个,每千人拥有托位3.3个,普惠性托位达2069个,成功建成全国托育服务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提档升级,建成妇幼健康领域省级重点专科2个,在西部地区率先将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纳入市人大票决项目推动实施,高质量保障重点群体生命健康。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彰显健康绵阳建设特色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包含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人民大智大慧、文脉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绵阳聚力建设中医药强市,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程、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落地绵阳。全市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达497家,公立中医医院康复科、治未病科设置率10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率100%,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设置率100%,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1.79%,基本建成“15分钟中医药服务可及圈”。二是培育中医药人才队伍。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通过加大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力度,深入实施“薪火计划”,开展名中医师承、院内师承、骨干医师培训等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举措,全市中医执业医师达到4137名,国家级师承导师8人、省名中医21人,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1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8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10个、中医药流派工作室2个,中医人才总量明显增加,梯次厚度明显增强。三是壮大中医药产业。打造江油附子、平武天麻、平武厚朴等地理标志产品6个,建成全国最大麦冬生产基地,建成中药材万亩示范区10个、中药材GAP基地9个,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3.3万亩。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28家,年产值66亿元。建成省级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9个,北川药王谷、九皇山建成以中医药康养为主的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绵阳“中医之乡”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健康绵阳建设共建共享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也是维护人民健康、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力量。绵阳树牢“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群防群控、群防群治,全员参与、共建共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连续五届成功蝉联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获评“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心仪之城”。一是着眼长远建机制。推动形成爱国卫生运动“1+N”政策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聚焦市、区(园区)、街道(镇)、社区(村)、单位五级精准联动,推动形成宣传、卫健、住建、市监等29个部门参与的全面协作机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责任网络体系。二是聚焦重点抓治理。大力开展“清洁家园大扫除”、“集贸市场提档升级整治”、“‘六小’行业卫生整治”和“病媒生物防制整治”四大行动,有效解决卫生“脏、乱、差”问题。三是广泛动员添合力。积极组织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六进”活动,倡导养成合理膳食、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群众健康素养不断养成,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1.3%,群众卫生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健康是最大的民生福祉。绵阳将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矢志不渝维护人民健康,全力打造成渝医疗副中心,不断开创卫生健康事业新篇章,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绵阳力量。

(来源:《健康中国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