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叶冬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点击数:6292 字号:


文/叶冬华 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港区委书记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习近平总书记对制造业发展始终高度关注。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区域竞争的焦点赛道。作为中国医药城的核心区,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近年来坚持走集聚高端人才、引进高端成果、落户高端企业、发展高端产业的专业园区新路径,深入推动泰连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坚持项目赋能、创新赋能、生态赋能、城市赋能,把生物医药的特色优势巩固拓展成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优势,为展现制造业第一大省新作为贡献力量。

坚持项目赋能,提升地标产业竞争力

优质项目是支撑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始终树牢项目为王导向,在明确链群发展主攻方向的基础上,通过精准招商、资源嫁接、生态构建,不断增强项目策划生成能力,集中力量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一是以链式思维抓存量。围绕省委省政府支持意见明确的健康制造业和健康服务业12个重点领域,逐产业链分析掌握产值规模、企业分布、创新投入、经营效益等指标状况,找准摸清产业发展的薄弱短板、缺失环节和发力方向,靶向编制重点企业、科研机构、投融资中介等目标清单。建立大健康产业专业化招商队伍,加强产业链全景图和招商线路图研究,组织实施“委托招商”“资本招商”“飞地招商”,提升项目招引建设专业化水准。二是以未来视野抓增量。顺应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依托疫苗工程中心、扬子江药业集团等平台和企业,抢先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CGT)、“AI+生物医药”、新型疫苗、现代中药等领域,强力推动重组双组分新冠病毒疫苗、HPV九价宫颈癌疫苗和四价流感病毒亚单位疫苗等10个重磅产品的上市,争创国际化创新药械临床试验服务集聚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集聚区。三是以战略眼光抓变量。持续优化园区、镇街生产力布局,全力构建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为圆心的大健康产业同心圆,力促园区、镇街产业耦合发展、融通发展。借力“外脑”,聚焦样本检测、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等关键环节,做大做强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平台、中国科学院大学泰州创新医疗产业平台等,全力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智慧医疗与健康管理产业集聚区。

坚持创新赋能,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

抓住大健康产业“卡脖子”的地方聚力攻关,推动重心向创新聚焦、要素向创新集聚、力量向创新聚合,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密度,努力把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创新集群。一是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坚持“医药名城+医药名企”发展模式,突出重点项目合作。统筹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计划、知识产权强企行动计划、高企培育倍增计划、企业上市行动计划,建立大健康产业高成长种子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企业培育库,鼓励企业推进高质量仿制药研发与高水平创新药物研发,着力招引和培育大健康产业种子期企业。二是推进创新载体建设。结合高铁枢纽片区规划,依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科创中心建设,全力推动ICGEB泰州区域研究中心、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泰州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建设,积极申创兽用生物制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特医配食品质检中心,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策源地。三是强化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创新需求。着力从产业需求侧发力,新建化学药高端制剂、体外诊断试剂、生物制品中试工艺开发平台、临床试验平台(GCP)、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平台(GLP),着力构建贯通药物筛选、临床试验、药物评价、中试放大、委托生产等环节的产业服务体系,打通医药产业中试的“达尔文死海”,打造新一代创新药物研发转化基地。四是完善创新孵化机制。在北京、上海等产业集聚区和研发智力密集城市,设立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创新成果来孵化、转化、产业化。

坚持生态赋能,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的关键所在。“一心一意为企业,全力以赴拼经济”,瞄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一是勇于先行先试。用好省市改革赋权,开展大健康制造业改革试点,重点攻坚药监综合体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通过以点带面,争取形成一批先行先试的改革成果。大力开展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工作,积极创建药品进口口岸,推动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率先开展药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试点,打造专业的医药仓储、物流公共平台。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规范行政审批、行政检查,切实加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监管。二是抓好政策落实。严格执行省、市政府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亲企清政走访服务活动,制定“保要素、争订单、优服务、促发展”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延长生命周期。三是建强服务力量。发挥长三角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围绕医药研发、生产、注册、申报、营销等,选优配强“专家型”服务团队,全链发力、全程参与,健全药品报批服务、人才服务支撑、知识产权保护、创业融资支撑、政策顾问咨询等体系。四是优化留才环境。坚持把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作为发展的“根”和“魂”,加快创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五是激活资本活力。在严控政府债务的前提下,将医药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精准孵化基地等大健康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范围,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足用好母子基金、泰信保等资源,与光大控股等基金公司和机构加强合作,持续做大基金盘子。

坚持城市赋能,提升资源要素承载力

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是人,支撑城市增长的内生动力是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气集聚。统筹协调,不断增强城市的产业承载力、创新引领力、环境支撑力,赋能未来发展。一是遵循产业逻辑,推进产城融合。以城市为载体拓展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按照“东进、北延、西优、南融”发展方向,优化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完善生产力布局,系统解决“产业怎么布、用地怎么分、项目怎么落”的问题。紧扣“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布局,按照“整体设计、各有侧重、分层推进”的思路,谋篇布局“轴、极、城”的空间统筹和开发协同,加快城市新中心片区和高铁枢纽片区的规划建设,推动区域空间和城市功能有机重组。二是以产业为基础,驱动城市更新。实施精致高新三年行动计划,每年排定十大重点工程,有序推进老城老旧小区改造、绿地系统优化等,科学布局新城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功能,致力“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三是擦亮文化IP,提升城市内涵。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擦亮岳飞抗金的爱国情怀、人民海军的红色基因等独有文化印记,通过城市建筑、文化雕塑等多种方式,将高新高港积淀的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城市建设之中,让我们的城市有根有魂、有个性有品位、有魅力有活力。

(来源:《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