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市长声音

朱训志:山海有福满榕城  熔古铸今焕新风

     点击数:5583 字号:

文/朱训志 福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参加“2023年城市高质量发展市长论坛”活动,与各个先进城市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在此,我谨代表福州市人民政府,向住建部等国家部委以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福州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福州市的基本情况。福州是福建省省会,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845万。2022年,全市GDP超1.23万亿元,居福建省第1位,在省会城市中居第8位;人均GDP达14.6万元,居省会城市第4位。福州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有福之州,以福为名、福泽深厚。福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州工作生活了13年,并亲自领导福州现代化建设6年。他曾深情地说:“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再次深情地说,“我这一生最好的年华也是在这里度过的”。

第二,人文福地,文脉绵长、英才辈出。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200多年来,走出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共和先驱林觉民、民国才女林徽因、世纪老人冰心等一大批名人志士。

第三,海滨城市,派江吻海、开放包容。福州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港航线通达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中印尼“两国双园”等“多区叠加”政策。

第四,山水城市,钟灵毓秀、生态清新。福州坐拥58座山、139条内河、1500多座公园,森林覆盖率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2,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3,“绿水青山”触手可及。

第五,经济强市,产业兴旺、充满活力。福州拥有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6个千亿产业集群。福州作为数字中国战略思想的孕育地和最早实践地,经过多年努力,2022年福州数字经济增加值超6100亿元、占GDP比重一半以上,福州成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永久会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峰会发来贺信。

第六,幸福之城,生活便捷、宜居宜业。福州坚持把全龄友好、全域旅游、风貌保护等理念融入城市设计,用绣花功夫雕琢高品质城市空间,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配套全省领先。

刚刚向各位领导、嘉宾介绍的是福州市基本情况。接下来,根据会议安排,结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这一主题,我重点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福州城市更新工作。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城市面临基础设施老化、内涝隐患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全要素保障,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完整社区建设、水系综合治理等工作,推动城市开发建设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其中河湖长制、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精心打造“闽江之心”最美滨江会客厅,获得2022年全球未来设计奖金奖、2022年国际建筑卓越奖城市设计类(建成类)一等奖。

下面我举四个具体案例:

第一个案例:水系综合治理——以韧性为根,让城市运行更安全

福州是国内水网平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且汛期长、台风多、雨量大,城市内涝隐患突出。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16字治水方略,在全国首创水系联排联调机制,实行“8个1”,即:制定1套制度,出台全域治水等系统性文件,强化顶层设计;成立1个“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将原隶属建设局、水利局、城管委等部门的涉水机构进行整合,实现联排联调;打造1个“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智慧平台”,实行“多水合一,库湖河网厂站”一体化的管理,构建智慧中枢;绘制1张城市防涝应急指挥图,实现互联互通;申报1个试点,构建海绵城市体系;建设1批工程,完善“大、中、小、微”排水系统;完善1套抢险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建立1个市纪委监委牵头的“6+X”督查机制,督促工作落实。

“福州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项目”荣获“2021年世界智慧城市(中国区)能源和环境大奖”“2022年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夏天“杜苏芮”“海葵”台风相继来袭,福州城区持续性强降雨突破历史极值(24小时最大累计雨量分别达426.6mm、617.4mm),得益于近年来的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和联排联调,实现了城区积水8小时消退、13小时全面恢复城市交通,无人员伤亡的成效,相关经验做法得到国家防总、国家应急管理部高度肯定,新闻联播也进行了报道。

除了水系综合治理,我们聚焦城市运行安全关键领域,加速建设升级硬件设施、完善软件平台,持续提升供水、燃气、电力、通信、交通等各类城市生命线系统韧性水平。打造国际范围最大、精度最高的供水管网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供水管网运行情况,全市受损管网更新改造率达100%,管网抢修及时率达98%以上;桥梁实行“一桥一档”信息化管理,建立跨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实时评估运营状态,响应异常分级预警。

第二个案例: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宜居为本,让城市生活更安稳

有着约3600栋老房子的红星排尾地块,曾是福州二环以内最大的旧屋区,760多亩地,挤进了3万多居民,路是“盲肠路”,管网电线年久失修,晴天怕火、雨天怕涝,集聚了我市旧改、棚改的典型要素,归纳起来就是:6最、3乱、3没有。6个“最”指的是旧改体量最庞大、区域位置最中心、困难群众最聚集、消防隐患最突出、矛盾纠纷最复杂、改造意愿最强烈。3个“乱”指的是片区布局散乱、环境卫生脏乱、治安管理混乱。3个“没有”指的是没有通畅的街巷通道、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没有基本市政绿化配套。

推进过程中,我们坚持“四个统筹”“七个同步”:即统筹全市资金使用、力量调配、居民安置、任务分工,坚持项目策划、规划设计、招商引资、手续报批、征地拆迁、配套建设、安置房建设等七项工作同步开展,实现项目仅两个月签约率96%、一年内完成拆迁、一年半安置房和商品房用地全部出让。算3本账:红星排尾位于中心城区,旧屋区改造无法自求平衡,我们通过算好“三本账”,实现综合平衡。一是算好民心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资金无法平衡的情况下,依然选取这么好的地块建安置房,住宅89.8万㎡(10078套)中配建了62万㎡(8285套)安置房,安置房面积占比69%。二是算好经济账,这个项目拆迁成本197亿,通过优化规划功能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765亩中有468亩出让(占比61%),同时我们积极谋划招商工作,排尾路沿线,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11.3万平方米商业和高端写字楼提供了招商引资重要载体,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算好社会账。将出让剩余的200多亩地块用于补齐民生短板,配建了1街1所2园3社区4路6中心(即:1个街道办事处,1个派出所,2家幼儿园,3个社区居委会,4条道路,疾控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养老中心等6个中心),实施水系治理工程,补齐了民生短板,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坚持三个同:采用“安置型商品房”模式,安置房用地公开出让,安置房与商品房统一设计、开发、建设、验收,提高安置房品质,缩短建设周期,实现了同地块安置房与商品房同品质、同配套、同管理。

除了红星排尾片区的“大动作”,近年来,我们围绕“榕聚千万人口”的目标,坚持“大更新”与“微改造”相结合,实施改造连片旧屋区项目219个,完成征迁2603万㎡,涉及群众12万户;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36万套,其中配租型保障性住房13.07万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3.29万套,多渠道解决原住民、新市民等人群的住房需求。在解决住有所居的同时,我们着力提升居住环境,实施改造1651个老旧小区,涉及25.4万户、2300万㎡,被住建部列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福州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获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目前,根据国家关于开展城中村改造的精神,我们也已经启动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摸底工作,后续将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加快启动实施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

第三个案例:街区有机更新——以文化铸魂,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中山街区城市更新项目位于冶山历史风貌区保护范围内,总面积约130亩,建设总投资15.2亿元,涉及23个单位小区,惠及群众8874户2.5万人。

(一)改造中,我们突出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综合理念创新。秉承系统集成、全域更新理念,明确“保护优先、有机更新、彰显特色、传承文化”的总体思路,从构建“完整街区”的角度,统筹推进业态、功能、文化、品质的综合提升。二是工作机制创新。创新推出“古厝长制”和古厝保护志愿者服务机制,守护闽都文化的“根”与“魂”;首创“居民恳谈日”、“参与式预算”微实事协商等机制,发动社区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创新“存量资源整合利用机制”,实现街区绿化、停车、文化等公共资源互补共享,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配套服务。三是智慧智能创新。将中山街区改造作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建设的一大试点,引入未来社区、智慧小区概念,首创智慧社区平台、AI智慧导游系统,打造有声文化街区,布设1000多个物联感知设备,实现“智慧+生活”的蝶变,让街区更聪明、更智慧。四是管理服务创新。着力破解无物业老旧小区“无人管理、社区兜底”的窘境,引入片区化物业管理理念,通过“一家物业、一揽总包、一元服务、一流管理”,实现集约化、扁平化运作,提升整个片区的物业服务水平。

(二)改造中,我们努力实现“加、减、乘、除”四种转变:探索“城市大物业”模式,由国内知名上市物业公司实施片区化物业管理,通过共享物业团队、统筹机动巡逻安保、设立应急维修服务中心、统一实施绿化管养和环卫保洁等举措。“加”,即增加服务效能。物业服务企业全面接管后,统一承接片区内道路保洁、垃圾分类、绿化管养、公厕养护、市容维护、老旧小区管理等项目,实施“管家式”服务、全要素管理。创新推出“1元服务”(即片区内的每户居民每天只需缴纳1元物业费,即可享受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广受群众欢迎。目前居民满意度95%以上,物业费收缴率从不足40%提高到85%以上。“减”,即减少经费投入。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原来实行“多项目分包”,承接主体多,加上片区内独栋、零星老旧小区较多,经费投入较大。引入物业服务企业后,进行“一揽子总包”,管理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精简,物业服务半径快速拓宽,物业管理密度得以提升,企业管理规模效益凸显,企业成本支出预计减少150万元。政府在相关市政项目及冶山历史风貌区管理上的经费支出也由原来的700万元减少至400万元。“乘”,即乘倍治理效应。物业公司整合公共资源和闲置资源,拓展“长者食堂+学堂”、家庭医生、养老托幼、物流零售、家政等增值服务,形成社区综合服务集群,以点带面对外辐射周边区域,带动片区内与片区周边社区服务提升,所获得的收益又将反哺片区建设,推动片区可持续发展。“除”,即消除内部梗阻。过去公共区域的市容管理、环境卫生、停车秩序、绿化管护、市政设施管护均有不同的管理主体,往往存在管理主体责任边界不明、推诿扯皮等问题。现在通过一家企业来实施管理后,物业企业专职日常作业,社区负责监督考核,相关部门提供执法支撑,协同作战,从体制机制上构建“大城管”格局。

(三)改造中,我们着力打造街区四美:①厚植宜居之美。依据“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原则,对12个老旧小区以“拆小院变大院”的手法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城市微更新,完善雨污管网、安防监控、公共照明等基础设施,道路白改黑及铺设石材4.5万㎡,缆线下地7000米,提升夜景灯光451处,拆除违章及不协调建筑25处,建成城市家具、雕塑小品及标识标牌110处。②彰显闽都之美。中山路位于冶山历史风貌区保护范围,是闽越文化重要发源地,见证了福州城2200多年的发展。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修复泉山仁寿堂、武氏民居等6处历史建筑,连接林则徐出生地、中山纪念堂等文保单位,建成冶山春秋园四方出入口、冶山遗址博物馆、唐代马球场考古遗址及“无诸开疆”浮雕景墙等场景,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张闪亮名片。开发有声智能体验应用场景,通过喜马拉雅有声文化新载体,植入闽都典故等6000余册有声读物,实现“一图一码一故事”,让群众体验跨越千年的历史穿越。③织就生态之美。巧妙设计街头小公园和街头绿地18处,整合利用边角地、挡墙、居民阳台、店铺门口等,实施垂直绿化400㎡,促进生态空间与人的活动空间自然融合。以茉莉花、茶花、桂花等为重点,合理搭配乔、灌、观叶植物百余种,营造四季有花、全年见绿的美丽景象。④凸显合力之美。构建多方参与的“服务联盟”,依托福州市首家社区居民议事厅和邻里茶叙室、律师工作室等载体,召开议事会、协商会360场,沟通协商垃圾屋选址、电梯加装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58个,营造了“邻里一家亲,有事好商量”的睦邻风尚。

中山街区更新改造是我们街区有机更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以“首批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住建部完整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快补齐养老、托育、停车、充电、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小修小补”点等设施短板,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目前,已累计打造18个完整街区示范区,建成167个便民生活圈,服务社区居民150.73万人,城市商业活跃度、消费舒适度、到达便利度等得到较大提升;全国首创“长者食堂+学堂”养老服务品牌,共建成长者食堂499家,提供餐位1.9万张,让老年人住在家里、食在社区、学在社区、乐在社区。

第四个案例:打造城市智脑——以科技为支撑,让城市运行更智慧

我们积极打造“城市智脑”指挥体系,将楼宇、人口、市场主体以及道路街巷、花草树木等全部载入元宇宙空间,划分多个网格,高标准建设水、电、能源、交通、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在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安装智能探头、智能烟感等物联感知设备,动态采集生态环境、人员活动、安全监测等数据,实现社会治理从“人管”转向“智管”。①在人员管理方面,将社区人员信息装入3D地图的每一栋楼中,如党员、老人、出租户、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都实现了画像标签化管理,做到家底清、情况明。②在设施管理方面,对社区内的路灯、井盖、古树、果皮箱等设施都安装了智能物联感知设备,还在小区内安装了智能门禁、道闸、智能水电表、智能垃圾屋等设备, 自动采集数据、采集事件。比如,我们利用居民的用水、用电、门禁数据,对独居老人进行关爱服务:以黄老伯某日的出入、用水、用电情况为例,该老人一个上午都在家,但是没用水、没用电,说明老人可能有异常状况,社区工作人员接到平台通知后,立即上门查看,发现黄老伯确实是身体不舒服在卧床休息,及时进行了照料,有效保障了独居老人安全。③在信息采集方面,创新运用AI智能采集车,打造省内首创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智能巡查+人工巡查”新模式,AI智能采集车1个小时可抓拍200多条大小“病症”,发现井盖丢失、路面积水可自动抓拍上报提示检修。“福州市数字城管AI人工智能信息采集应用”已成功申报住建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北斗系统典型应用案例”。④在社区治理方面,建立“一线呼叫、一线报到、一线处置”创新机制,党员干部全上阵、网格人员全发动、居民群众全参与,及时发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⑤在便民服务方面,开发手机应用端口,即“福城管”App和小程序,提供问题上报、公厕查询、共享单车、市政设施等便民服务,让市民更有获得感,今年以来,已接收群众上报问题3000余件,有效提高群众参与程度。⑥在“5G+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将主城区以闽江为界划分为江南、江北两个片区,分别成立江南公司、江北公司负责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目前已在主城区建设智慧工地、智慧灯杆、智慧停车、智慧垃圾分类等多个应用场景,2021年“5G+智慧城市”项目获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基础设施和建筑大奖”。比如,将传统照明、通信、交通、公安、交警等多部门常用传统杆件进行合杆建设,构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灯杆,实现资源“共享、集约、统筹”,赋能城市治理。目前已在闽江北岸核心地段、会展片区等建设1500根智慧灯杆。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超前思维和长远谋划,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部署,也由此拉开了建设数字中国的序幕。近年来,福州全力融入“数字中国”建设实践,大力推动“数字福州”发展,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以“一网通办”“一网协同”“一网统管”等特色场景建设示范,开创从数字化到数字治理的新局面。

以上是福州近年来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一些行动做法和成效。今天在座的各位领导,都是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行家里手,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在推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工作上也都有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住建部的工作要求,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福州的城市品质,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最后,诚挚欢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有机会来福州多走走、多看看,多提宝贵意见建议。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