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华东杰: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慈溪市为例

     点击数:367 字号:

文/华东杰 宁波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兼资源采编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精神气质的独特表现。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推进,对新时代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近年来慈溪市推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例,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社会经济文化事业较发达的地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建设的路径对策,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现状

近年来,慈溪市结合群众需求和地域文化特色,以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为工作着力点,打造了一批特色明显、载体丰富、形式多样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模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服务体系趋成规模。

(一)政策引导,夯实建设基础

2013年,慈溪市被命名为首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先后出台《关于打造慈溪市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文化配送资金预算分配方案》等文件,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助力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慈溪的实施意见(2021—2025年)》中提出:推进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提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以生活化方式融入城乡居民日常场景,在城市街区、广场公园、文化创意园区、景点景区等融合建设文化街景、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空间。《慈溪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围绕“书香慈溪”建设,扎实推进城市书房、乡村书房、农家书屋等基层阅读阵地建设,进一步引领城乡阅读文化。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健全慈溪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水平推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体系完备,提升空间品质

经过多年发展,慈溪市建成了以市图书馆为总馆,街道(乡镇)、社区(村)公共图书室为分馆的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打造“以书为载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开展“满意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加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质扩面力度,丰富载体类型,目前全市已建成10家城市书房、108家流动图书馆、272家文化礼堂、180个“复兴少年宫”和一大批24小时城市自助图书馆、文化驿站等,实施“小区+”“公园+”等基础设施配建工程,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3年将积极扩容“公共文体服务圈”,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圈44个、城市书房3个、文化驿站1个,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

(三)特色显著,强化服务体验

近年来,慈溪市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元素,打造了一批具有“民国风情”“青瓷礼堂”“清廉礼堂”等区域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丰富建设内涵,扩大社会影响力。扎实推动实体书店特色化建设,打造了慈溪书城、明州书城、荇海书店、文旅书屋等一批特色书店,2022年,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慈溪书城荣获“年度最美书店”大奖,成为宁波唯一获此奖项的实体书店,明州书城获评首批宁波市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科学技术加大数字化应用,开展“悦读四季”进书屋主题阅读示范活动,发布“书香慈溪”数字地图,开通“数字书香”城乡公交专线,乘客通过扫码“慈溪数字阅读平台”免费浏览海量电子书,为市民打造更加全面、智慧、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验。

二、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共同富裕、全民精神富有的背景下,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服务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推进、高效能发挥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还有一定差距,在具体工作中还有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策规划有待进一步细化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文件的明确细化。虽然慈溪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推动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但缺少顶层的规划和布局,建设规范和服务标准不统一、不明确,如没有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统一命名,没有对空间的面积、容量、设施设备、开放时间、活动内容、工作人员等作统一要求和考核,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二)载体类型有待进一步丰富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建设离不开多元的业态、丰富的类型。当前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载体比较单一,主要以图书馆、城市书房、书店、文化礼堂为主,虽然也吸引了较多市民群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对公共文化空间的个性化、精细化、品质化要求越来越高,还需要在音乐空间、美术空间、博物馆等方面的建设和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载体类型,强化各类空间的融合发展。

(三)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建设要体现区域特色,增加文化辨识度,提升社会影响力。当前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地域特色不明显,没有显著的标志和响亮的口号,与当地的文化符号、历史积淀、社会传承的结合度不够,同时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品牌化设计和系统化运营不足,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也不高。

(四)服务方式有待进一步智能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建设离不开智能高效的服务方式,特别在新时代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数字化、沉浸式的服务,吸引社会大众走进公共文化空间,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当前慈溪市各类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普遍存在服务设施吸引力不强、服务方式比较单一、服务内容比较传统、赋能新科技不够等问题。

三、新时代慈溪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国家《“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根据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格局,提升覆盖能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合理引导。当前慈溪市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也对“十四五”期间的公共文化设施和空间建设目标、方向做了规划,但还需加强各项政策文件的细化落地和可行性研究,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针对当前城市书房建设,慈溪市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根据浙江省地方标准《城市书房服务规范》的要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出台慈溪市的城市书房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对设施设备、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城市书房的建筑面积、文献藏量、开放时间、活动推广、名称品牌、标识标牌等内容,同时要强化对城市书房的定期考核和评估定级,统筹提升规范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要以城市书房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标尺,进一步规范全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服务内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丰富载体类型,强化业态融合

国家《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一项惠民实事工程,要突出公共性和实效性,丰富载体类型,吸引更多社会公众走进、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当前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更多承载的是文化元素和文化内容,调研中虽有83%的人表示满意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各项服务,但还有不少人提到公共文化空间要体现更多的音乐元素、美术元素、展览元素、历史元素、休闲元素等。新时代,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建设要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服务内容的品质化、服务要求的精准化,在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等体系化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快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小型音乐厅、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和差异性需求。同时要强化各业态融合和协调发展,打造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活力。

(三)塑造地域IP,形成特色品牌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深化和影响扩大需要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品牌支撑,其中地域IP形象的塑造是重要环节,良好地域IP形象不仅可以赋予一个地区品牌形象,还可以推动文化旅游的协调发展,打响地域知名度。当前慈溪市虽然打造了文旅书房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品牌,但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征等没有很好结合,地域特色文化IP打造力度不够,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慈溪特质和地域特征表现不明显,特色品牌的辨识度不够。目前余姚打造了“阳明书房”,象山有“海岛书吧”,还有奉化的“朝夕书房”和鄞州的“堇书房”,都融合了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获得了较大的社会知名度。在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建设中,慈溪市要结合慈孝文化、青瓷文化、移民文化、围垦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内涵,深度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和特征,精准提炼城市文化IP,统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名称,规范相关标识标牌,规划整体形象,打造公共文化空间系列品牌,形成系统性和特色化的公共文化空间矩阵。

(四)加大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空间

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广,统筹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和传播渠道。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建设要加大科技含量,体现智能性和先进性,重点布局和优化数字化、智能化设施,丰富服务内容、打造新型业态,提升服务效能。目前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中也采用了智能化设备,开展了数字化阅读推广和服务,但总体上以传统服务手段为主,数字化应用不多,科技赋能含量不大。新时代慈溪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高质量建设要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潮流,充分利用虚拟漫游、真人互动、VR导航等新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的智慧空间打造。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将公共文化空间的传统服务与高科技服务相结合,为市民提供云讲解、云导览、云观展、云直播、云演绎、3D展示等智能化服务,加强各类有本地特色的数字化应用和资源建设,给市民提供更为直观、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验。同时应强化对中老年人的数字化及技能和素养培训,提高数字化应用和操作能力,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升新时代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效能。

(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