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亮 等:建设“有福之州”的探索与实践
点击数:140 字号:小 中 大
文/陈 亮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董敬明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陈丽梅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科学研究院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 炜 福州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福州市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山水城市、海滨之城,是有着22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陆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846.9万。2023年,全市GDP1.29万亿元,居福建省首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8位;人均GDP达15.28万元,居省会城市第4位。
福州城区依山傍水,钟灵毓秀,生态清新,城区内坐拥58座山、139条内河、1500多座公园,森林覆盖率排全国省会城市第2名,空气质量排全国省会城市第3名,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福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州工作生活了13年,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实践探索。这为福州擘画了美好蓝图,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留下了宝贵思想财富,取得了丰硕实践成果。他曾深情地说:“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30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亮点纷呈,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也在不断走深、走实。2023年10月28日,福州市荣膺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有福之州”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实践。
福州市主要建设示范与经验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一、绿色发展转型
派江吻海的福州,孕育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开放包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福州经济欣欣向荣。以2016年至2023年的统计,福州GDP从6197.77亿元提升至12928.47亿元,成为近6年中国前20位城市中GDP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数字经济、文旅经济、绿色经济和海洋经济共同铸就了福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发展新成效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经济
“数字中国”建设孕育发端于福建,福州是重要探索地。经过多年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福州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近年来,福州市数字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55%,已成为驱动福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福州市以举办“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为抓手,持续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7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拥有超1300家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41家境内外上市的数字经济企业,144家省数字经济核心领域创新企业,规模和增速位居福建省第一,以软件园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孕育了如福光股份、新大陆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以福州软件园为代表,园区汇集了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赋能、行业数字应用、产业创新服务及其他类5个园区行业类别,围绕企业孵化、供需对接、主题活动、宣传矩阵、展示平台、交流场所等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绿地,2022年总收入突破1800亿元,成为“数字福建”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示范窗口。
(二)文旅经济
福州始终致力于深耕文旅产业,坚持“有福之州”形象定位,聚焦打造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全域生态旅游市,持续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全力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2023年,福州文旅经济强劲复苏,文旅市场供需两旺,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05亿人次,首次超1亿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总收入900亿元,增长52%,均位居全省前列,充分彰显福州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优质文旅产品是发展文旅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福州深度挖掘古厝、坊巷、船政等特色资源,围绕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修复、活化利用,做热福州古厝旅游品牌和茉莉花“茶文化”,打造了国际城市会客厅“闽江之心”,培育了马尾船政文化城、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等国际特色消费空间,持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文旅融合,创新文旅产品供给,做旺文旅消费市场,全面提升“有福之州”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游客在福州获得更高品质的文旅体验,为文化名城注入新生机。
(三)绿色经济
福州市坚持以深化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将节能减碳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各个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16条重点产业链,以绿色发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以“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为例,园区充分利用丰富的风力资源,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始终将“绿色”“智能”融入其中,规划建设了集屋顶光系统、分散式风力发电系统及智能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微网系统,形成了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等完整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该产业园还是我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风电、光伏发电这些绿色、低碳的分散式能源,承担着园区的用能补给,园区还搭建了智能型微电网,成为自发自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低碳”园区,推进实现“双碳”目标。
(四)海洋经济
“海洋,我历来是关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深厚的海洋情怀,在福州工作时,提出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今年正是“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提出30周年。福州拥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和100多个可建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产传统深厚。
30年来,福州市通过全面综合开发利用海岛、海岸线和海域,重点建设港口海运基地、海洋农牧基地、滨海旅游基地、海洋工业基地、对台经贸合作基地,推动海洋经济全面活跃。
园区是“海上福州”建设的主阵地,通过全力用好江阴港城经济区、连江可门经济区、罗源湾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产业平台,深化开展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强化重点项目带动,助力新材料、精细化工、绿色钢铁等产业补链壮链强链,推进临港工业和海洋经济发展。2023年,福州海洋经济生产总值3250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列第三位;渔业产值691.85亿元,居全国第一,海洋经济为福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环境治理保育
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指出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并亲自推动了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了绿化福州、内河整治、污水处理工作,并亲自选址、谋划建设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等,指导福州开展了一系列环境保育项目,打出一套生态环境保护的“组合拳”。
(一)污染治理
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导下,福州市稳步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以及大气污染防治等工程,同时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环境污染防治。
以内河综合治理工作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领导和推动福州内河综合治理工作,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十六字治水方略,推动了西湖综合整治、晋安河清淤、祥坂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治理工程建设。2011年,福州市政府提出以“水清、河畅、路通、景美”为目标,启动第二阶段水系治理,并荣获2012年度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7年,福州市以“系统综合、生态自然、标本兼治”三大理念,内涝治理、污染源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整治四箭齐发,聚焦黑臭治理9项策略与水系周边环境提升5项策略,梳理并解决了800多个内河污染问题。治理工作采取PPP建设模式,将城区内河按流域打包成7个水系治理项目包,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引进专业水务公司开展治水。截至2018年底,福州城区44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成功获评首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为了实现内河“长治久清”,福州在推行“政企”双河长制、每月14日开展“河长日”活动的同时,积极组建“民间河长”队伍,广泛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活动及城市黑臭水体、污水直排等问题的“随手拍”活动,一系列治水管水机制创新融入公众参与,让榕城绿水长流。2018年至今,连续6年黑臭水体治理群众满意度都达90%以上。为持续巩固治水成效,让满城碧波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福州市着力打响“福舟悠游”内河文旅品牌,做大“水文化”、做强“水经济”,如今,上百条蜿蜒流转的内河实现水清河畅,成为越来越多福州人的骄傲。
(二)固废治理
多年来,福州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趋零增长、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垃圾优先分类、源头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全过程安全管控,努力建设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美丽福州样板。
固废治理方面,以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项目为代表。在老福州人印象中,红庙岭曾是“垃圾山”的代名词。2017年以来,红庙岭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在全国首创垃圾分类“三端四定”模式,建立垃圾分类处理闭环体系,资源化利用进入园区的生活垃圾,生产出电、绿化基肥、生物柴油、环保透水砖等,建成餐厨、厨余、危废等12个全门类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置项目,每年可发电约7.67亿千瓦时,折节标煤约23.42万吨,减排约53.8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为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园区还同步配套建设覆土复绿等8个综合保障提升项目,按照AAAA级工业旅游景区的标准,积极打造工业旅游科普示范区和国家一流环保科普宣教基地,向市民推广垃圾分类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参与到“无废城市”建设中。现在,红庙岭已从垃圾综合处理场华丽“转身”为处理门类齐全、工艺先进、处置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良好、环境优美的郊野公园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于2023年被列入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公布的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名单。
(三)生态修复保育
福州始终秉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把“生态福州”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实施重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造林绿化等一系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加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等措施,倾力打造“生态高颜值、经济高质量”的有福之州。
生态修复保育方面,以闽江河口湿地的修复新路径为代表。曾经的闽江河口湿地填海造地频发、养殖鱼塘遍布、外来入侵物种蔓延,生态修护迫在眉睫。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的信息专报件上作出重要批示。长达20多年的闽江河口湿地保护修复行动随即展开:福州市坚持“生态立市、文明兴市、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创新实施陆地海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三同治”模式,聚焦多类型生态问题精准施策,采取了叫停不合理项目、退养还湿、划定管控红线、除治互花米草以及恢复湿地水鸟栖息地等多项保护修复措施……同时推进湿地立法,建立长效机制为湿地保护和地区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持,让闽江河口湿地从“垂危”走向“新生”——保护修复行动实施后,共退养还湿3197亩,恢复乡土植被2605亩,治理互花米草4590亩;退养区域年均栖息水鸟超过5万只,种类超过10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达到87种……2023年,闽江河口湿地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典型案例。
三、城市韧性提升
福州城市滨水而建,水害则伤民,水利则福民,城市发展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以来,福州市积极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尤其是在水安全方面,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韧性城市建设典型经验。
(一)江洪防治
久久为功,构筑防洪减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高度重视闽江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不断推动防洪堤提标的步伐,1990年福州主城区的防洪堤标准从24年一遇提升到百年一遇,至1997年,全市共建成江(溪)堤防总长度647.37公里,保护人口205.73万、耕地面积31.73万亩;至2001年底,福州市共新建和加固扩建防洪堤183公里,实现了“千里江堤,千里路”,福州主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100~200年一遇。
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的重要治水理念和实践,全面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经过新建和加固的闽江下游防洪堤,成功抵御了1992年“7·7”、1998年“6.23”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2005年“6·23”、2006年“6·7”、2010年“6·18”等多次大洪水的侵袭,历年来防灾减灾效益达200亿元以上,有效保护了闽江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福州跨越发展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
(二)内涝治理
创新治理体制机制。2017年,福州市突破多部门管水模式,在全国首创组建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通过整合建设、水利、城管等部门的涉水职能,创新构建“多水合一,厂网河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统筹调度全城上千个湖、库、泵、闸、站。建设全国首个城市级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做到“应急指挥一张图”。汛期,平台是应急防涝“最强大脑”,高效运算、联排联调,助力城区排水防涝;非汛期,平台是“智慧水系”管理工具,群闸联动、生态补水,营造城市生态景观。
系统建设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福州市根据地形现状,采取“上截、中疏(蓄)、下排”的治理策略,实施山洪防治、河湖水系治理、管网改扩建、源头减排等一系列工程。由上游水库、“高水高排”工程、沿江闸站及沿江堤防组成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抵御城外山洪和闽江潮水入侵,削峰减洪;由内河行泄通道和湖体、调蓄池等蓄滞空间构成城区蓄滞行泄系统,转输山区洪水和地块涝水,蓄滞洪涝水;由城市雨水管网、收水边井、路面行泄通道等构成城区雨水收集输送系统,负责快速收集雨水、消除积水;由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及透水廊道等构成城区源头减排系统,削减径流、净化雨水。
通过以上措施,福州市城区排水防涝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应对了2017年纳沙和海棠双台风、2018年玛莉亚台风以及2021年的卢碧台风,城区排水防涝应急处置效率提高50%,库湖河调蓄效益提高30%以上。2023年在经历超200年一遇暴雨袭击时,实现五一路、五四路内涝五小时排空、清理,交通恢复。
四、全民共建共享
(一)普惠包容
多年来,福州市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社区建设,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长者食堂+学堂”及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改造等举措,充分关注老幼病残弱势群体,打造普惠包容的全龄友好城市。
全域打造新时代儿童友好之城。印发实施《福州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启动《儿童友好城市空间规划》《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引》等指导性文件编制,系统性推进城市公园、广场、学校、商圈等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和改造项目的实施。在儿童公园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对综合公园和可步入式街头公园进行适儿化改造,着重增设儿童篮球场、足球场等区域,让口袋公园成为家门口的儿童公园。同时关注孤独症儿童等弱势群体,以星语学校为样板在全国率先打造第一所以孤独症儿童为专门招生对象的特殊教育学校,10多年来为近300个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点燃希望;并依托该校建立了福州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辐射63所学校,建成近180间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可保障500名左右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此外,福州市还积极搭建儿童参与城市建设的示范性平台,实施“福小榕看城市”儿童友好主题宣传实践项目,在7个区(县)组建了200多人的全省首支儿童友好城市团队——“小小观察员”,保障儿童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全域打造新时代老年幸福之城。福州在全国首创“长者食堂·学堂”计划,建成长者食堂579家,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在全省率先建立安宁疗护科,实现安宁疗护服务县(市)区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推进家庭病床试点,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可以在家里或养老机构实现“住院治疗”,医疗服务送上门;在全国创新推出“积分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汇集智能签约、团队协作、医患互动、预约转诊、医护上门、健康管理、积分增值、智能监管八大功能。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全国智慧助老公益行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数量居全省前列;长者食堂等助老服务遍布城区,比例全省最高。多措并举下,福州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进展明显,老年友好社会建设不断推进,老龄工作获国家级表彰。
(二)多元参与
福州市在城市建设中积极鼓励民众参与,长期开展各类活动,激发市民主人翁意识,发挥群众力量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水平。2024年1月15日,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动员全市人民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决议》,动员全市人民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致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可持续的治理模式。
“温暖福州”志愿者行动是福州市动员公众参与的典型案例。全市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银发志愿者等各类志愿者活跃在文明创建、疫情防控、防台防汛、应急救援等各个领域,让志愿服务成为福州市民的自觉。截至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约129万名,注册志愿团体约2.9万个,登记志愿服务时长约8265万小时。
聚焦“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加强公众参与。以军门社区为例,通过成立社区治安和人民调解、事务协调、共建理事会等专业委员会,完善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按照“地域相近、楼幢相连、资源相通、邻里相识”原则划分基础网格,靠前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同时,实行社区党员大会、社区居民会议、社区“两委”会议、“两议两评两公开”等制度,建立民主恳谈、议事、听证、咨询、评议5项协商制度,推动形成参与社区治理、民主议事协商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创新居民自治载体,全省首创“居民恳谈日”机制,用活用好“一线处置”机制,居民随时上报、街居一线接单、自处或呼叫部门联合处置,有效解决涵盖城市管理、民生保障、便民服务等诉求。
五、结语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州时提出,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这为新时代福州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福州市始终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为基础,加速绿色发展转型,推动数字经济、文旅经济、绿色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营造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城市可持续环境战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韧性与城市安全为底线,开展全域治水行动;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事业,致力实现不让“一人一地掉队”,鼓励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美丽家园,逐步走出了一条有福州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之路。福州市将始终坚持以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精准的方式推进“有福之州”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努力。
来源:《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2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