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陈从喜 等:城市更新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以社区智慧微站为核心的新发展范式

     点击数:1077 字号:

文/陈从喜 博士,研究员,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低空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

杨庭婷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低空经济发展工作委员会副总干事


2025年5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标志着城市发展逻辑从“空间增值”向“民生提质”的根本转变。在这一背景下,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城市更新困境,更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本文基于全国视角,系统分析城市更新痛点,创新性提出以“社区智慧微站”为载体、低空经济为支撑的全国城市更新示范解决方案,探索后地产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全国城市更新的结构性困境与转型机遇 

当前我国城市更新面临三大核心矛盾,这些矛盾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1. 商业导向与民生需求的深度失衡

空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调。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4年的调研数据,全国重点城市平均将72.3%的更新资源投入商业空间(如综合体、滨水休闲带),而老旧社区改造仅占27.7%。这种资源配置模式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严重错配——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在城市中心区占比达41.5%(住建部2024年普查数据),但适老化改造率不足18%,电梯加装率仅为12.7%,远低于居民实际需求。典型案例显示,某二线城市中心区投入53亿元打造商业地标,周边老旧社区却因缺乏资金,连续三年无法推进电梯加装项目,形成鲜明的“冰火两重天”现象。 

2. 智能化建设与实效应用的系统性脱节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重硬件轻实效”的突出问题。国家信息中心2025年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报告》显示:85.2%的城市建立了大数据平台,但社区级数据互通率仅为28.6%;智能设备平均安装率达64.3%,而实际使用率仅为24.1%,40.2个百分点的差距反映出严重的资源浪费。更为关键的是,城市更新评估体系仍停留在传统阶段——78%的城市依赖人工采集沉降、噪声等数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据),实时监测覆盖率不足15%,导致决策滞后于问题发展。 

3. 空间开发与韧性安全的结构性冲突

城市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2025年报告指出,全国城市地下管网平均服役年限已达26.4年,爆管、内涝风险指数年均增长7.9%。与此同时,城市应急能力严重不足——仅11.7%的社区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平急两用”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调研数据),防灾物资储备达标率仅为38.4%。更令人担忧的是,商业开发持续挤压生态空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从2010年的38.2%下降至2024年的30.7%(自然资源部数据),削弱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基础。 

4.低空经济:城市更新转型的战略支点

低空经济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据工信部预测,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成为城市转型的关键支撑。武汉、杭州、成都等先锋城市已开展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例如,武汉城投公司与科技企业合作打造低空物流运输平台,实现无人机任务智能调度,物流效率提升60%。杭州创新性改造信号灯杆为无人机停机坪,构建“五分钟起降圈”,末端配送成本降低45%。成都应用无人机高空清洁系统,作业效率达人工20倍,节水率达65%,年节省成本超800万元。这些实践充分证明,低空经济能够有效弥补当前城市更新的三大短板。一是在“民生服务”方面,实现医疗急救、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覆盖。二是在“智慧治理”方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三是在“应急响应”方面,形成快速灵活的救援体系。

因此,推动低空经济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既是破解当前困境的现实需要,更是培育新增长极的战略选择。 

二、社区智慧微站:低空经济赋能城市更新的全国解决方案 

于全国城市更新的共性问题与低空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应该打造“社区智慧微站”示范模式。以社区为载体,以低空经济为支撑,打造“地空一体、平急两用”的现代化城市治理单元。 

1.“一核三元”的社区智慧微站的创新架构

一核三元就是坚持围绕“社区治理统领”为核心,打造民生服务元、韧性保障元、智能治理元。

其中,民生服务元以构建15分钟民生圈,重塑人本空间为目标,重点建设:(1)无人机医疗急救网络。部署社区医疗无人机站,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急救药品,实现5分钟应急送达(较传统方式快70%)。独居老人可通过配备智能手环,异常状态自动触发无人机巡查,毫米波雷达监测活动轨迹,异常识别准确率达96.7%(杭州试点数据)。(2)低空物流配送系统。建立社区级无人机配送中心,与智能快递柜无缝衔接。生鲜药品15分钟直达,损耗率从15%降至5%(杭州实测数据),末端配送成本降低40%。(3)全龄友好设施。整合社区智慧屏、无障碍通道、共享照护空间,服务覆盖老中青幼全人群。

韧性保障元以打造平急两用空间,提升城市弹性为目标,重点建设:(1)立体应急系统。屋顶改造为无人机起降平台(灾时转为救援指挥中心),绿地预埋应急供电设施,地下空间智能化改造,旨在提升应急响应效率。(2)智能防灾体系。包括在预测层面,部署水文、气象传感器,配合AI智能算法,实现内涝预警提前;在预警层面,通过无人机群搭载热成像仪实时监测风险,自动生成最优逃生路线,通过社区门禁等智慧屏幕及时通知居民,及时逃生;在处置层面,应急物资等可通过无人机投送网络,15分钟覆盖半径3公里范围,解决“最后500米”难题。

智慧治理元以构建城市神经末梢,实现数智赋能为目标。主要推进三项举措:(1)完善数据底座。多源传感器全域覆盖,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应用闭环,此类系统使数据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2)提升智能中枢。实现边缘计算部署,实现毫秒级响应,较云端处理快20倍,大幅提升决策效率。(3)开发应用生态。通过开放交通、医疗等API接口,吸引企业开发社区应用。

社区智慧微站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城市更新从“物理空间改造”升维为“人的联结重构”,通过智慧网络编织新型社区关系,实现三大升级:(1)治理升级。实现100%试点社区数据接口开放、建立居民共治数字平台(集成问题上报、飞行申请等功能)。(2)经济转型。每个微站带动周边产业年产值300万-500万元,培育万家智慧社区服务商。(3)人文重塑。将社区空域打造为“第三空间”,建立跨代际兴趣社群,如无人机摄影协会,等等。 

2.六大应用场景:低空经济驱动的社区革新

场景1:医养守护革命。主要实现对独居老人的守护,守护路径举例:(1)老人通过智能手环等设备检测到血压异常→边缘主机通知社区医生/社工→异常:无人机配送降压药(15分钟送达)。(2)智能手环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连续8小时无活动自动报警→无人机抵近观察 + 物业上门。

场景2:应急响应升级。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仪等设备实现应急响应,将大大提升救援效率。应急响应路径举例:(1)火灾报警→无人机挂载灭火弹抵达(≤2分钟)+避灾报警、规划逃生路径至社区门禁等智慧屏。(2)洪涝灾害→无人机投递救生设备+热成像搜救受困者。

场景3:社区物流重构。无人机配送站与智能快递柜联动,彻底解决“最后500米”难题,降低生鲜配送损耗率及配送成本。

场景4:治安防控跃升。无人机自动巡逻系统覆盖传统监控死角,降低社区犯罪率,提升高空抛物溯源准确率,降低相关纠纷率;无人机搭载热成像扫描仪夜间自动巡检,扫描异常热源,及时发现电动车楼道充电等安全隐患。

场景5:物业效能倍增。无人机巡检替代人工巡查,降本增效。大大提升问题发现率,缩短处理时效。

场景6:商业服务创新。无人机广告、空中灯光秀等新业态使社区商业活力指数提升25%;夜间经济时长延长,商户营业额增长。 

三、社区智慧微站建设实施路径优化方案 

1.试点示范阶段(第1~2年)

从经济基础以及政策支持角度考量,优先选择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覆盖3类典型社区:新建商品房、老旧小区、产业园区,进行三项核心内容试点:(1)三级政策协同试验。国家的专项基金优先支持试点城市(首批5~8个);地方的试点区域放宽空域限制(高度<120米);社区建立“飞行管家+居民顾问团”双轨制。(2)商业模式验证。包括政企合作的尝试、特许经营的探索以及居民付费无人机有偿服务等。(3)标准体系测试。在试点社区验证无人机起降点国标、测试数据隐私保护框架的社区适用性。 

2.优化推广阶段(第3年)

在这个阶段,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包括经济性指标(IRR>7%、投资回收期<6年)以及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80%、问题解决率>90%)。另外,针对不同社区、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模型的延伸,比如以“安防+应急”主导的基础版,要求进行全社区覆盖;“配送+医疗”的进阶版,可以按需要配置;“全功能+开发者平台”的旗舰版,主要用于示范区建设。 

3.全面实施阶段(“十五五”期间)

这一期间的主要实现:(1)政策保障。国家层面将成熟模式纳入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地方层面建立标准化推广工具包(含空域管理模板)。(2)产业培育。形成无人机调度师等10个新职业认证体系,培育区域性运营骨干企业。(3)社会融合。将微站运营纳入社区治理考核指标,建立全国社区低空应用创新大赛机制。 

四、未来展望:构建人本导向的智慧城市文明 

当无人机群在社区上空编织起智慧网络,城市更新正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将呈现三大变化趋势。(1)空间价值倍增。立体开发使社区空间利用率提升,闲置资产被激活。深圳实践显示,单栋建筑屋顶改造为无人机起降点,年收益可达25万元。(2)产业动能转换。低空经济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据测算,每投入1元社区智慧微站建设,将拉动3.2元相关产业产出。(3)治理效能跃迁。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灾害损失将减少60%,居民满意度提升35个百分点。

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不是建造更多建筑,而是创造更有温度的生活。当无人机载着除颤器穿透风雨,当传感器在洪涝前3小时发出预警,我们终于理解:科技的最高使命,是守护人的尊严与安全。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城市发展的逻辑。通过社区智慧微站的建设,我们不仅构建起“地空一体,平急两用”的物理空间,更创造了科技与人本交织的新型城市文明。在后地产时代,这或许正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让每个街角都能智慧呼吸,让每个社区在危机中依然从容。当城市以人性刻度生长,更新才真正获得不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