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曹 雷:“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点击数:6687 字号:

文/曹 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原城市群自2016年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重要增长极。但由于中原城市群涵盖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5省30座城市,各城市的资源禀赋、要素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原城市群面临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质量不优、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不强、共享发展根基较为薄弱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梳理“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取得的成就,分析研判制约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因素,对推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发展成就显著

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复《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正式成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目标,凝心聚力、务实担当,走出了一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22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9340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6860亿元,比2015年增长60.0%,占全国比重提高到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010亿元,比2015年增长57.2%,占全国比重提高到8.6%。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锚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促发展,持续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各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12.1∶49.0∶38.9升级为2022年的10.0:42.3:47.7,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呈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对外开放步伐持续加大

“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强化郑州航空港和其他重要交通枢纽的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格局,为城市群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2022年中原城市群货物进出口总额达11122亿元,比2015年增长85.5%,2016—2022年年均增长9.2%;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2.6%,较2015年提高0.1个百分点,外向型经济格局加速形成。

(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显著增强,努力建成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2021年中原城市群的科学技术支出达365亿元,是2015年的3.5倍,占全国的比重升至3.8%,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专利授权数达22.8万件,是2015年的3.3倍,占全国的比重升至5.0%,较2015年提高0.9个百分点。中原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快速显现。

(五)基础交通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各城市间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出行畅达性提高。截至2022年底,中原城市群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1个城市增加到2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达278.67公里;境内等级公路里程达4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3万公里。此外,共享单车、网约车、私家车等新型交通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中原城市群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六)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原城市群以此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一直在增进人民福祉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与2015年相比,2022年中原城市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超万元的城市有27个,占比达90%;增量最多的两个城市是蚌埠和郑州,分别增加15760元和14548元;增幅最高的2个城市分别是邢台和阜阳,分别名义增长87.7%和83.9%;其中,30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量均超万元,蚌埠和亳州增量最高,分别增加18283元和16244元,分别名义增长69.3%和70.3%,中原城市群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二、当前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弱项

“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积极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较大,尤其是推动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有待突破。

(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仍需提升

一是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偏低。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尽管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成渝城市群等发展相对成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22年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2935亿元,分别为北京的31.1%,上海的29.0%、天津的79.3%、广州的44.9%、武汉的68.6%、重庆的44.4%和成都的62.1%,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经济总量明显偏小。二是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偏低。2022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河南的比重仅为21.1%,低于广州、武汉、长沙、太原、合肥、西安、成都等省会城市,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排名第22位,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称,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不够突出,经济集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2022年,中原城市群有24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12个城市超过3000亿元,郑州超过1.2万亿元,但最低的济源仅为郑州的6.2%;从人均GDP来看,中原城市群有17个城市超过5000元,有7个城市超过8000元,郑州、晋城、济源3个城市超过1万元,但最低的邢台人均GDP仅为济源的32.7%,差距较为明显。二是外贸发展呈现郑州“一城独大”的格局。2022年郑州市货物进出口总值为6070亿元,占中原城市群的比重超过一半,达到54.6%,是货物进出口总值最低的长治市的406倍,开放型经济体量差距悬殊,整体上制约了中原城市群的外贸发展。三是财政实力差距较大。2022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100亿元的有淮北、鹤壁、济源3个城市,100亿~200亿元的城市有12个,20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15个,但仅有郑州市超过1000亿元,是第二名洛阳的2.8倍,是末位济源的16.9倍。

(三)协调发展质量不优

中原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排头兵”,与其他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产业结构不优。2022年,中原城市群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7.7%,较2015年上升8.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仅相当于京津冀城市群的75%左右。其中,中原城市群有6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有18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以及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22年中原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5%,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2%,低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仍有17个城市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占比达56.7%。

(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一是中原城市群产业和工业结构偏重。绿色生态是中原城市群的最大财富、最亮底色和最优品牌。尽管近年来中原城市群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偏重的总体格局尚未改变;加上疫情冲击和俄乌冲突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强化了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偏重问题。二是能源消费高碳高耗能特征明显。中原城市群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近年来虽然采取了电代煤、气代煤、扩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等措施,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三是绿色生活理念和环境治理能力脆弱。绿色发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尚未形成自觉,环境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2022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空气质量居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名,环境治理压力较大。

(五)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仍需强化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不断拓展开放通道,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型经济量质齐升,但是与全国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外贸实力依然偏弱,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仍需进一步强化。一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偏低。2022年中原城市群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6%,与GDP占全国比重(7.7%)和常住人口占全国比重(11.6%)严重不符;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群相比差距显著。二是外贸结构有待优化。中原城市群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较高,一般贸易不足,且进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手机及其零部件,对手机的依赖度高,结构平衡度相对较差。

(六)共享发展根基较为薄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三五”以来,中原城市群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但是与全国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共享发展根基不牢,实现共同富裕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一是人均GDP长期偏低。2022年中原城市群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7%,不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半,仅相当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60%左右。从居民收入水平看,2022年,中原城市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8%,其中,有18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二是医疗卫生资源短缺。2022年,中原城市群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仅相当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1/3左右,执业(助理)医师数仅相当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60%左右;每万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2022年末,中原城市群共有普通高校211所,低于京津冀城市群的271所、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1185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461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为短缺,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严重缺乏,中原城市群的考生考大学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促进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济加速分化,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和空间格局正在重塑,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正成为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原城市群肩负国家重要使命,必须自觉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担当,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守正创新,锲而不舍推动中原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

一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市域轨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和完善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布局,着力推动国家高速铁路的规划研究和施工进度,构建连接城市群各主要城市与中小城市的轨道交通骨架。二是加快推动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和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跨区域协同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完善中原城市群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智慧城市群”运用,推进中心城区和城镇组团千兆网络覆盖,强化区域数据中心建设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共同探索建立城市群“区域大脑”,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注智赋能。三是加快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大通道建设。实行中原城市群内高速公路高标准改造工程,推动重点通道的车道统一拓宽,优先打通一批对城市联系影响较大、对产业合作支撑影响较大的“断头路”,加快推动人口、产业、市场等沿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域铁路等交通廊道分布,实现要素资源在中原城市群内部自由流动。

(二)强化绿色发展机制

一是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借鉴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经验,推动中原城市群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协调机制、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在GDP分成、税收分成及环境治理成本分摊机制方面形成可复制的成熟经验。二是积极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体系。由政府牵头,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设立中原城市群生态治理和保护基金,就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协同治理提供资助和奖励。创新补偿方式,实现绿色产业或项目化方式利益协调制度。建立完善中原城市群排污权交易统一平台,加强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的管理。三是推动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晤、共同协调影响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区域整体有序合作。

(三)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效

一是加快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勇挑大梁。郑州要立足产业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以航空港、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为载体,发挥国家政策叠加优势,推进关键领域的国际化建设。深化陆海空网“四条丝绸之路”,扩大开放度,参与国际竞争,引领区域发展。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高郑州经济发展的内生力,为未来郑州在区域内辐射更大的范围打下基础。二是优化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空间布局,增强国家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发挥“龙头”作用;打破行政壁垒,积极推动区域中心城市洛阳、南阳、长治、邯郸、蚌埠、阜阳等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打造上下游相互分工与合作的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发展向心力。要发挥平顶山、周口、运城、晋城、邢台、聊城、菏泽、淮北、宿州、亳州等国家重要节点城市作用,带动周边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形成新的辐射点,以促进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优势。以“米”字形高铁为基础,持续推进郑州半小时高铁圈、1小时公路圈建设,打造贯穿全球的航空通道,加快交通与物流的融合发展,提升多式联运的水平,构建公铁集疏、陆空衔接,高效便捷的竞争新优势。

(四)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布局

一是加快提高城市群产业互补性。要从自身出发,科学规划各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方向,依托自身优势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特色产业,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实现中原城市群内的产业互补和融合化发展。核心发展区城市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大型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引导金融、科技、创意产业进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辐射区城市要积极对接中心城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寻求互联互通、产业合作的契合点,培养接续产业。同时,要加快淘汰落后产业和夕阳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产业,实现清洁生产。二是加快推进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敢于突破行政地域边界,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跨区合作交流,实现以提升居民福祉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引进境外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及养老机构,提供国际化的社会服务,使高端人才愿意留下来,同时探索推进在都市圈工作和生活的外地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民生方面享有和本地居民同等服务,为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全面合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快促进市场一体化。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要从政策、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提高友好性,破除市场壁垒,实现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切实增强中原城市群间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韧性强度。

(来源:《中国国情国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