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城市论坛

龙海霞: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点击数:263 字号:

文/龙海霞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背景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文件;2022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2023年又印发了实施手册。这些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正不断加快推进城市儿童友好空间的建设。 

二、对城市儿童友好空间的认识

在中国本土化特点下,合理解决儿童权利保障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冲突,是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现状中每个年龄段的儿童都有各自的独立活动需求,但目前城市中的儿童可达空间割裂严重且高度碎片化,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构建以儿童使用需求和儿童权益为出发点的空间网络,是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儿童友好空间是指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具有安全健康、便捷舒适、自然趣味等特征的各类空间。

儿童的生理特征分为尺度特征和行为特征,与成人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视觉层面,儿童所见的世界高度与成人大相径庭。因此,打造儿童友好空间要以儿童需求作为切入点,采取系统性策略,确保不同空间尺度间紧密衔接、相互联动。

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要关注公共空间、安全出行、人文空间、友好社区、自然生态、事故防范等六方面要素。不仅要重点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和学径网络等,还要构建儿童友好街区和社区,增加校外活动场所、儿童游憩设施建设;同时,更要全面提升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出行环境、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水平。

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是多部门合作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精密谋划,通力合作。儿童友好不但是城市治理与发展中的全新生长点,而且还是协调各方利益共同规划和管理儿童公共事务的重要抓手。

三、如何营造城市儿童友好空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实践

标准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工作抓手和手段。

在儿童友好城市方面,2022年,中国院参与制定了导则,并于2022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妇儿工委共同发布,纲领性提出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要求。

目前,我们也正在与中国儿童中心和中规院共同进行城市儿童友好空间案例集的编撰,成果将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建设经验,为儿童友好空间的规划者与建设者提供指导与案例参考。

在地方探索方面,为浙江嘉兴编制了《嘉兴市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针对儿童友好空间开展专项调研,了解嘉兴市19个重点空间类型现状特点及问题。编制中,既突出嘉兴特色,展现“嘉人嘉风嘉韵”;又因地制宜,回应城市需求;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指标适度超前。标准最终形成了包括城市/区(县)、街道(镇)、社区及乡村在内的四级空间体系要求,从公共服务设施、出行环境、开敞空间三大方面形成了三场景要求。

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承载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多年来一直科研与设计并重,在城市更新、建筑设计、景观园林领域方面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努力提升城市品质,营造城市全龄友好空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下面分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三个城市儿童友好空间的案例。

中关村第三小学新校区项目是儿童友好学校的一个典型案例。建筑取自传统土楼的形式,饱满的弧形教学楼将操场包围在中央,外围墙面厚实,确保安全,内侧玻璃通透,确保视线通达,以利师生交流。教学楼就是一个综合体,走在里边四通八达,风雨无阻。

在这个综合体楼里,看不见惯常的长走廊一侧或两侧一间间并列的教室,而是“三室一厅一卫”的“家”格局。

三间教室的墙壁都是可移动的隔断板,平时三个班级的学生在各自的教室里学习,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随时可以打开不同的隔断板。两个或三个班级自由组合在一起,开展多样的真实的学习。

建筑当中有一系列宽敞、开放的一体化空间,让教学与学习超越“教室+走道”的局限,校园里的每个空间都可以成为“真实的学习”发生地。

这个项目也成功地响应了中小学减负工作,缓解了“三点半”放学难题。设计通过对学校建筑的探讨,重新认识学校、师生的教与学,以引导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中国城市发展至今,城市更新也日益成为关注重点。北京平安大街街道更新是在街道层面体现儿童友好、全龄友好的一个优秀项目。

街道更新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焕新,更应该是城市文明、友好的重要体现。这个项目通过包容的设计和温暖的细节,为孩子们打造安全的游乐场,为年轻人提供活力的社交场所,为老年人营造宁静的休憩角落。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瞬间,感受到“人民城市”的内涵。

项目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实施了绿色交通、城市空间尺度等六大方面的“微更新”策略,通过增设中央绿化带、改善街道步行骑行环境、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四大手段,把平安大街打造成为安全、舒适、绿色、人文的健康街道和古都文化名片,实现了调动全龄人群使用的无障碍宜人街道。

改造前的荷花市场入口,大面积的铺装与硬质台阶坡道占据了主场,也存在地铁施工遗留下的废弃空地和拥挤的地铁入口空间。改造后荷花市场树下林荫空间从围栏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可以安稳地享受树下乘凉的快乐,入口的无障碍坡道成为孩子嬉戏和游客们眺望前海的最佳场所,平安里地铁站街角公园利用空置用地设置了半场篮球场,也自然成为周边居民的锻炼休闲场所,实现了城市空间中的怡然自得,各取所需。

第三个案例是山东省荣成市少年宫项目。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提出的“一建三改二增”具体要求后,儿童校外活动场所空间建设如何响应儿童友好也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荣成市少年宫设计的基本策略是创造不同的使用空间,包括游泳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再把它们连通起来,创造一处可以给孩童带来惊喜,并融于自然的大地景观。

“自然体验缺乏甚至灭绝”是当今城市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空间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项目引入自然,形成融入风景的童趣地景。因地制宜,首层地面向公众开放,形成一个供市民随意行走的城市开放空间,丰富了儿童与其他市民的游玩与步行体验。其次是以人工手法营造自然景致。童趣来自于对事物好奇有趣的体验,少年宫除了提供预设的各种常规活动场所以外,更要以人工建造的手段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贴近自然的景致。细节上,书桌是可拆分的标准单元,亦或组成形态各异的造型,亦或散落,形成了孩子们阅读时可坐、可躺的绿岛。在空间里,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play”的状态,如各种各样的拱、空间、洞口、屋顶花园,等等。

以上就是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相关探索与实践。项目设计均是从“使用者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关注儿童友好,乃至全龄友好。

中国院长期关注民生,聚焦“一老一小”两类人群,关爱特殊群体,为建设“全龄友好”城市空间持续探索。今年成功获批住房城乡建设部适老建筑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首个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建立的省部级科研平台。适老建筑和环境重点实验室将在推动我国适老宜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支撑银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来源:“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分论坛交流材料)